當前位置: > 詞大全

蒙山大佛導游詞

發(fā)布時間:2024-04-07 10:36:01 查看人數(shù):79

蒙山大佛導游詞

第1篇 蒙山大佛導游詞

閱讀小貼士:本篇共計1243個字,預計看完需要4分鐘,共有110位用戶收藏,24人推薦!

晉陽西山大佛坐落于蒙山北峰之陽,南向,依山鑿制,由于年久風雨剝蝕,巖石表層風化嚴重,況其外露高大的胸頸部剝落之處還長出小樹蒿草,失其原有的風采,致人們不知其為當年巍偉的大佛,立于大佛胸下懷間而不知,無怪以往探佛者慨嘆“大佛巳不存在了”,“僅遺亂石而已”。

晉陽西山大佛現(xiàn)場外露胸頸部分,高17.5米,寬25米,頸部直徑寬5米,唐代記載“高二百尺”,按唐普通尺計算約合今63米,僅低于我國四川樂山大佛(高71米)8米,比以往西方所說“世界第一大佛”阿富汗巴米揚大佛(bamiyan,高53米)高10米,按鑿制年代,西方對“巴”佛考查不清,認為“巴”佛鑿于“三至七世紀”之間,這是個不精確的估計數(shù)字,而我晉陽西山大佛,史籍明確記載鑿于北齊天保二年(551),時在六世紀。如按“巴”佛鑿于“七世紀”來說,我晉陽西山大佛要早一個世紀。比我國樂山大佛鑿于唐開元元年(713)早162年。按此,論高度,晉陽西山大佛是世界第二大佛,論年代則是世界最早的大型石刻佛像。

晉陽西山大佛所在的寺院,原為東魏所建的大莊嚴寺。北齊天保二年(551),高洋賜額“開化”,又稱開化寺,并依山鑿制佛像,建成上、下二寺,稱“大莊嚴石窟二寺”,可見“西山大佛”當初是稱“石窟”的位于上寺之中。隋文帝仁壽初年(602),建起了庇蓋大佛的大佛閣,改稱“凈明”寺。唐武德三年(620),李淵留守晉陽,復名開化寺。顯慶五年(660),唐高家李治和皇后武則天來幸并州,瞻仰開化寺和童子寺大佛,“禮敬瞻睹,嗟嘆希奇,大舍珍寶財物衣服”,并令并州州官長史竇軌“速莊嚴備飾圣容”,“開拓龕前地,務令寬廣”。

武則天和李治回到京城長安后,經(jīng)兩年時間,由皇帝內(nèi)宮做了兩件袈裟,派專使馳馬飛送并州,給這兩寺大佛像賜披袈裟。袈裟上裝飾的金銀珠寶大放異彩,“放五色光,流照崖巖,洞燭山川”,“道俗瞻睹,數(shù)千萬眾”,轟動了并州。唐武宗滅佛時,大閣雖然失修破敗,但大佛未損。晚唐乾寧二年(895),晉王李克用竭河東之力,“計口隨錢,不可勝計”,五年用工三十萬,重修了大佛閣。五代后晉開運二年(945),北平王劉智遠留守北京(晉陽),又修佛閣。這次重修的莊嚴閣,高五層,每層十三楹,二十六間,共一百三十間,將二百尺高的大佛庇蓋于內(nèi),可見閣之大。元末(1368),寺毀閣傾,火佛頭部掉落,殘磚破瓦和山間泥石掩覆了佛像下部。明洪武十八年(1385),晉恭王朱棡只重修了前寺院,稱法華寺。顯赫了八百年的“西山大佛”便從此埋沒六百余年。

自北齊鑿佛,歷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歷代都有重修、擴建、瞻游、紀事等碑刻,除前寺址上遺有五代后晉和元、明的幾通碑刻已移置太原雙塔寺保存外,其余各代碑刻均未外運,當仍在其處,共處當有大量埋藏物。至于大佛之腹、手、腿、足、基座、大閣遺基,都掩覆于大佛胸下山坡泥石里。對這尊大佛的考查,現(xiàn)僅觸及其一半,還需清理發(fā)掘。

第2篇 蒙山大佛導游詞

閱讀小貼士:本篇共計331個字,預計看完需要1分鐘,共有166位用戶收藏,23人推薦!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又是一個端午時節(jié),正是游玩避暑好時候,我們?nèi)胰x源區(qū)的蒙山大佛游玩。一路上,我坐在觀光電瓶車上,像一只快樂的小鳥嘰嘰喳喳地說個不停。轉(zhuǎn)眼間,就到了半山腰,走下車來,放眼望去,只見一條彎彎曲曲的小石路通向了一尊巨大的佛像。遠遠望去,就像在云端似的。

我們順著小山路往上爬,中夏的美景盡收眼底。小路兩旁,小草碧綠一片,小樹已能成蔭,各種野花紅的、白的、紫的開得到處都是。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一路上形狀多樣的手工音樂盒子。它是用木頭制作的,有的像蘑菇房子、有的像大象、有的像蘋果,從那里發(fā)出的音樂令我心情愉悅。到了山頂,爬上高高的臺階,一尊巨大、雄偉的石頭佛像呈現(xiàn)在眼前,這就是有名的“蒙山大佛”。我們?nèi)以诖蠓鹣铝粝铝诵腋H艺铡?/p>

多愉快的一次游玩啊!

第3篇 蒙山大佛導游詞

閱讀小貼士:本篇共計1207個字,預計看完需要4分鐘,共有296位用戶收藏,14人推薦!

大佛坐落于蒙山北峰之陽,南向,依山鑿制,由于年久風雨剝蝕,巖石表層風化嚴重,頭部早在元代就已經(jīng)崩落,其外露高大的胸頸部剝落之處還長出小樹蒿草,失去了原有的風采。由于寺毀閣傾,大佛之腹、手、腿、足、基座、大閣遺基,都掩覆于山坡泥石里,僅現(xiàn)胸頸部分。對這尊大佛的考查,現(xiàn)僅觸及其一半,剩下的還需清理發(fā)掘,無怪乎人們不知其為當年巍峨的大佛,立于大佛胸下懷間而不知;無怪以往探佛者慨嘆“大佛已不存在了”“僅遺亂石而已”。

蒙山在太原西南約20公里處,晉祠以北的寺底村附近,主峰高1325米。蒙山為古太原縣八景之一,故有“蒙山曉月”之稱。史籍記載這尊大佛是北齊文宣帝高洋天保二年(551年)始鑿,經(jīng)五個皇帝二十余年,至后主高緯時鑿成?!侗饼R書》記載在《后主恒紀》中:“鑿晉陽西山為大佛像”,所以稱為“晉陽西山大佛”?!侗笔贰份d:“鑿晉陽西山為大佛像,一夜燃油萬盆,光照宮內(nèi)”?!皩m”指歷史上著名的晉陽宮,遺址在晉源鎮(zhèn)古城營村九龍廟一帶。據(jù)有關部門測量,晉陽西山大佛現(xiàn)外露胸頸部分,高17.5米,寬25米,頸部直徑寬5米,唐代記載“高二百尺”,按唐普通尺計算約合今63米,僅低我國四川樂山大佛(高71米)8米,(一說66米,一說70多米,比樂山大佛略高),比以往西方所說“世界第一大佛”———阿富汗“巴米揚(bamiyan)大佛”(高53米)高10米。按鑿制年代,西方對“巴”佛考查不清,認為“巴”佛鑿于“3至7世紀”之間,這是個不精確的估計數(shù)字,而我晉陽西山大佛,史籍明確記載鑿于北齊天保二年(551年),時值6世紀。如按“巴”佛鑿于“7世紀”來說,我晉陽西山大佛要早一個世紀,比我國樂山大佛鑿于唐開元元年(713年)早162年。據(jù)此,論高度,晉陽西山大佛是世界第二大佛,論年代則是世界上最早的大型石刻佛像。傳說李淵做太原留守時曾參拜蒙山大佛,當晚就夢見佛光普照,以為祥瑞,從而堅定起兵決心。唐高宗李治、皇后武則天于顯慶五年(660年)幸晉陽瞻拜(此寺及南十余里的龍山童子寺瞻禮二寺大佛),次年又派專使賜大佛袈裟,以“五色光洞燭山川,道俗瞻睹數(shù)千萬眾”轟動并州。晚唐晉王李克用再建大閣,五年用工三十萬。五代后晉的時候,北平王北京留守劉知遠,重修莊嚴閣,共五層一百三十間。北漢劉繼元在蒙山頂造避暑宮,開化峪內(nèi)設御駕橋。宋時又在蒙山開化前寺建連理二塔。元末(1368年),寺毀閣傾,大佛頭部脫落,殘磚破瓦和山間泥石掩覆了佛像下部。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晉恭王朱棡只重修了前寺院,稱“法華寺”。顯赫了八百年的“西山大佛”從此便埋沒六百余年。

大佛往下不遠,就是開化寺,遺址在一片桃花林中,除連理二塔外,只剩一堆殘磚敗瓦??烧l又曾想到這很不起眼的寺院就是東魏高僧曇鸞弘修的凈土法門,東魏孝靜帝“勒令住并州大寺”,日本凈土真宗經(jīng)籍載為“并州大巖寺”,北齊高洋賜額“開化”寺,曾是佛教凈土宗的早期道場。仰望著大佛,大佛頭顱毀損崩落,不知蹤跡,腹上巖石大部分早已風化崩落,胸下淹沒于亂石瓦礫之中,一幅慘敗不堪的情形,實屬千古遺憾。站在大佛臂上,古晉陽城盡收眼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只覺往事越千年,倏忽間滄海桑田,海枯石爛。

第4篇 蒙山大佛導游詞

閱讀小貼士:本篇共計582個字,預計看完需要2分鐘,共有139位用戶收藏,12人推薦!

蒙山大佛景區(qū),位于太原市晉源區(qū)西北的開化溝內(nèi),毗鄰晉祠、天龍山、龍山、太山、古晉陽城、晉陽湖等景區(qū),山體雄渾,松柏成蔭,溪水潺潺,鳥鳴幽谷。

蒙山大佛(古時又稱“晉陽西山大佛”)座落于蒙山北峰,遠觀山似一尊佛,佛似一座山,為釋迦牟尼坐像佛。大佛開鑿于北齊天保二年(551年),史書記載高200尺(唐尺,約合今63米),比西方認為的世界第一大佛阿富汗“巴米羊”大佛高10米,略低于四川樂山大佛,但開鑿時間卻早162年,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有確切紀年的開鑿最早的巨型石刻佛像。

大佛所處的開化寺,歷來是晉陽地區(qū)的佛教中心。從北齊到元,歷代統(tǒng)治者都大加修建,膜拜有加。北齊歷時20xx年建成,《北齊書》載“鑿晉陽西山為大佛,一夜燃油萬盆,光照官內(nèi)”。《重修蒙山開化寺莊嚴閣記》記載,李淵以唐國公身份“至此瞻禮,夜夢化佛,滿室毫光數(shù)丈”。《法苑珠林》載,顯慶末年(661年)唐高宗李治和皇后武則天瞻禮開化寺大佛,大敕珍寶財物,由內(nèi)宮為大佛制袈裟。南北朝時,佛教高僧即現(xiàn)在日本最為興盛的佛教凈土宗師曇鸞,曾在開化寺(時稱并州大巖寺)鉆研佛法,繼曇鸞大師后弘揚凈土業(yè)的道綽禪師,最初也在此處精研經(jīng)典。

目前,蒙山大佛恢宏雄偉,開化寺莊嚴肅穆,誦經(jīng)之音裊裊縈耳,溪水潺潺、鳥鳴幽谷,初步向世人展出“佛山”的昔日風貌,受到海內(nèi)外宗教界和旅游界的廣泛關注,開始顯現(xiàn)出極強的吸引力。

第5篇 蒙山大佛導游詞

閱讀小貼士:本篇共計618個字,預計看完需要2分鐘,共有160位用戶收藏,17人推薦!

蒙山大佛本是開化寺后的佛像。開化寺建于公元559年(北齊天保二年),北齊文宣帝高洋賜額開化寺。寺后鑿石修路,在寺后一里處依山鑿刻佛像,即蒙山大佛。

蒙山大佛開鑿的年代存在爭議。一種觀點根據(jù)《永樂大典》中《太原志·太原縣》的記載,認為蒙山大佛的開鑿始于北齊天保二年。另一種觀點根據(jù)明嘉靖《太原縣志》、明成化《山西通志》的記載,認為蒙山大佛的開鑿在開化寺建寺之后,即晚于天保二年。有研究者根據(jù)五代蘇禹圭《重修蒙山開化寺莊嚴閣記》中所述北齊文宣帝天保末年,鑿石通蹊,依山刻像,認為蒙山大佛的開鑿始于公元559年(天保十年)。

隋朝仁壽年初,開化寺中新建佛閣以保護大佛,并改名為凈明寺。公元620年(唐武德三年),唐高祖李淵曾來此禮佛,并將寺名改回開化寺。另一說李淵禮佛是在稱帝之前,禮佛回去后當夜夢化佛滿空,毫光數(shù)丈,登基后李淵將寺名改為開化寺。公元657年(唐顯慶二年),唐高宗李治巡幸并州,與皇后武則天同游童子寺、開化寺,童子寺佛像高一百七十多尺,開化寺大佛高二百尺,李治與皇后、妃嬪、宮人施舍了很多珠寶、財物、衣服。

公元844年(唐會昌四年),開化寺佛閣在唐武宗滅佛中廢毀,蒙山大佛遂暴露在風雨中。公元895年(唐乾寧二年),盤踞并州的河東節(jié)度使、后來追封后唐武皇帝的晉王李克用參拜蒙山大佛后,命人重建開化寺佛閣。歷經(jīng)五年,佛閣終于建成。公元945年(后晉開運二年),鎮(zhèn)守太原的北平王、后來的后漢高祖劉知遠到開化寺焚香禮佛后,出資重修佛像和佛閣,留有蘇禹圭所撰《重修蒙山開化寺莊嚴閣記》。

第6篇 蒙山大佛導游詞

閱讀小貼士:本篇共計1237個字,預計看完需要4分鐘,共有178位用戶收藏,30人推薦!

蒙山大佛自雙腿下部至頸高約30米。研究者按照雙肩寬度18米估計佛像頭部高度大約十米左右,即蒙山大佛通高為40米,加上后世重修時增砌的6米高的基座,總高度大約46米。這與史籍的記載有所不同。唐代的《冥報記輯書》記載蒙山開化寺大佛高二百尺。按唐代一尺合現(xiàn)代0.295米,唐代記載中蒙山大佛的高度為59米,比蒙山大佛的實際高度多十幾米。一些媒體按現(xiàn)代一尺合0.33米計算,得出蒙山大佛的高度為66米;也有媒體計算為63米;還有媒體稱蒙山大佛“通高(大佛站立高度)66米”。這些媒體由此認定,蒙山大佛比55米高的阿富汗巴米揚大佛還要高。甚至有媒體聲稱,蒙山大佛與樂山大佛、巴米揚大佛齊名,并根據(jù)三者的高度關系(認為蒙山大佛高66米)將蒙山大佛稱為“世界第二大石佛”。

大佛前的平臺上存有面闊三間(約15米)的建筑遺跡,門墩石和地栿尚在,研究者判斷建筑年代可能晚于五代。建筑遺跡北面存有一龜趺,碑已失。佛龕西側(cè)壁上存有若干小石洞,是修建佛閣時嵌入梁檁所用。大佛龕外東側(cè),崖面上還有一塊摩崖碑刻和二個洞窟的遺存。摩崖碑刻大約處在大佛胸部的高度上,為長方形,高2.50米,寬1.85米,是預先雕刻成之后嵌在山崖上的,文字已漫漶不清,只能判斷出刻的是佛經(jīng),無法確知是哪一部經(jīng)。摩崖碑刻東側(cè)的小窟高、寬都在1米左右,因巖石崩塌,此窟已被破壞。小窟的東邊是一平面為方形的大窟,面闊2.97米,進深2.99米,高2.94米,四角攢尖頂。長方形的窟門高1.74米、寬0.97米、深0.52米,門兩側(cè)雕有石柱,石柱上雕出櫨斗,櫨斗之上是雕刻的闌額,闌額的斗栱為一斗三升式,柱間斗栱為人字形叉手。叉手為弧形,向外撇出,尾端微微上翹。結(jié)合四角攢尖頂、人字形叉手尾端上翹兩個特征,研究者認為此窟可能開鑿于北齊??邇?nèi)為素壁,并無龕像,屬于禪窟,窟內(nèi)殘存有清康熙四十六年的題記。

另據(jù)《嘉靖太原縣志》載:“法華寺在縣西北十五里,北齊天保二年(551年)建,賜額開化,寺后鑿石通蹊一里,依山刻佛像,隋仁壽初(601年)建佛閣,改額凈明。唐武德三年(620年)李淵自守河東來游于禪之后,復改為開化寺。會昌甲子歲(844年)佛閣廢毀,乾寧二年(895年)重修。宋淳化元年(990年)修釋迦如來舍利塔二座,塔高二丈。元末(1368年)廢毀,只存僧房舍利塔。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晉恭王重建?!?/p>

五代后漢高祖劉知遠稱帝前,于后晉自運二年(945年)曾在此修建佛閣,名曰“莊嚴閣”,高五層,每層十三楹,將高200尺石刻大佛,庇蓋于內(nèi),同時建“雁塔蜂臺”,修“鹿苑雞園”。大閣凌云,氣勢非凡,豪華之極。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莊嚴閣”等建筑塌毀,從此大佛便被掩埋于山石、殘磚、碎石、泥沙之中。明晉恭王朱棡鎮(zhèn)守太原,重修開化寺,實際是只修了前寺院,即現(xiàn)在的開化寺,后寺院未修,大佛亦因湮埋不為后人所知。

1980年太原市南郊區(qū)地名辦公室在地名普查中,發(fā)現(xiàn)大佛遺跡。1982年順勢探索“大肚巖”一名的來歷時,實地勘測實為大佛胸部,其高有五丈多,寬約8丈,頭部尚未找到,僅現(xiàn)找到的頸部高達五尺,真經(jīng)一丈五,胸以下部分仍埋于山石碎瓦斜坡中。整個大佛還有待發(fā)掘現(xiàn)已露面佛身及其周圍發(fā)現(xiàn)的建筑遺跡,經(jīng)與史籍記載相吻合。目前已引起國內(nèi)有關史學界的關注。

第7篇 蒙山大佛導游詞

閱讀小貼士:本篇共計1367個字,預計看完需要4分鐘,共有223位用戶收藏,27人推薦!

大佛坐落于蒙山北峰之陽,南向,依山鑿制,由于年久風雨剝蝕,巖石表層風化嚴重,頭部早在元代就已經(jīng)崩落,其外露高大的胸頸部剝落之處還長出小樹蒿草,失去了原有的風采。由于寺毀閣傾,大佛之腹、手、腿、足、基座、大閣遺基,都掩覆于山坡泥石里,僅現(xiàn)胸頸部分。對這尊大佛的考查,現(xiàn)僅觸及其一半,剩下的還需清理發(fā)掘,無怪乎人們不知其為當年巍峨的大佛,立于大佛胸下懷間而不知;無怪以往探佛者慨嘆“大佛已不存在了”“僅遺亂石而已”。

蒙山在太原西南約20公里處,晉祠以北的寺底村附近,主峰高1325米。蒙山為古太原縣八景之一,故有“蒙山曉月”之稱。史籍記載這尊大佛是北齊文宣帝高洋天保二年(551年)始鑿,經(jīng)五個皇帝二十余年,至后主高緯時鑿成?!侗饼R書》記載在《后主恒紀》中:“鑿晉陽西山為大佛像”,所以稱為“晉陽西山大佛”。《北史》載:“鑿晉陽西山為大佛像,一夜燃油萬盆,光照宮內(nèi)”。“宮”指歷史上著名的晉陽宮,遺址在晉源鎮(zhèn)古城營村九龍廟一帶。據(jù)有關部門測量,晉陽西山大佛現(xiàn)外露胸頸部分,高17.5米,寬25米,頸部直徑寬5米,唐代記載“高二百尺”,按唐普通尺計算約合今63米,僅低我國四川樂山大佛(高71米)8米,(一說66米,一說70多米,比樂山大佛略高),比以往西方所說“世界第一大佛”———阿富汗“巴米揚(bamiyan)大佛”(高53米)高10米。按鑿制年代,西方對“巴”佛考查不清,認為“巴”佛鑿于“3至7世紀”之間,這是個不精確的估計數(shù)字,而我晉陽西山大佛,史籍明確記載鑿于北齊天保二年(551年),時值6世紀。如按“巴”佛鑿于“7世紀”來說,我晉陽西山大佛要早一個世紀,比我國樂山大佛鑿于唐開元元年(720xx年)早162年。據(jù)此,論高度,晉陽西山大佛是世界第二大佛,論年代則是世界上最早的大型石刻佛像。傳說李淵做太原留守時曾參拜蒙山大佛,當晚就夢見佛光普照,以為祥瑞,從而堅定起兵決心。唐高宗李治、皇后武則天于顯慶五年(660年)幸晉陽瞻拜(此寺及南十余里的龍山童子寺瞻禮二寺大佛),次年又派專使賜大佛袈裟,以“五色光洞燭山川,道俗瞻睹數(shù)千萬眾”轟動并州。晚唐晉王李克用再建大閣,五年用工三十萬。五代后晉時,北平王北京留守劉知遠,重修莊嚴閣,共五層一百三十間。北漢劉繼元在蒙山頂造避暑宮,開化峪內(nèi)設御駕橋。宋時又在蒙山開化前寺建連理二塔。元末(1368年),寺毀閣傾,大佛頭部脫落,殘磚破瓦和山間泥石掩覆了佛像下部。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晉恭王朱棡只重修了前寺院,稱“法華寺”。顯赫了八百年的“西山大佛”從此便埋沒六百余年。

大佛往下不遠,就是開化寺,遺址在一片桃花林中,除連理二塔外,只剩一堆殘磚敗瓦??烧l又曾想到這很不起眼的寺院就是東魏高僧曇鸞弘修的凈土法門,東魏孝靜帝“勒令住并州大寺”,日本凈土真宗經(jīng)籍載為“并州大巖寺”,北齊高洋賜額“開化”寺,曾是佛教凈土宗的早期道場。仰望著大佛,大佛頭顱毀損崩落,不知蹤跡,腹上巖石大部分早已風化崩落,胸下淹沒于亂石瓦礫之中,一幅慘敗不堪的情形,實屬千古遺憾。站在大佛臂上,古晉陽城盡收眼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只覺往事越千年,倏忽間滄海桑田,??菔癄€。

第8篇 蒙山大佛導游詞

閱讀小貼士:本篇共計1094個字,預計看完需要3分鐘,共有188位用戶收藏,10人推薦!

晉陽西山大佛坐落于蒙山北峰之陽,南向,依山鑿制,由于年久風雨剝蝕,巖石表層風化嚴重,況其外露高大的胸頸部剝落之處還長出小樹蒿草,失其原有的風采,致人們不知其為當年巍偉的大佛,立于大佛胸下懷間而不知,無怪以往探佛者慨嘆“大佛巳不存在了”,“僅遺亂石而已”。晉陽西山大佛現(xiàn)場外露胸頸部分,高17.5米,寬25米,頸部直徑寬5米,唐代記載“高二百尺”,按唐普通尺計算約合今63米,僅低于我國四川樂山大佛(高71米)8米,比以往西方所說“世界第一大佛”阿富汗巴米揚大佛(bamiyan,高53米)高10米,按鑿制年代,西方對“巴”佛考查不清,認為“巴”佛鑿于“三至七世紀”之間,這是個不精確的估計數(shù)字,而我晉陽西山大佛,史籍明確記載鑿于北齊天保二年(551),時在六世紀。如按“巴”佛鑿于“七世紀”來說,我晉陽西山大佛要早一個世紀。比我國樂山大佛鑿于唐開元元年(713)早162年。按此,論高度,晉陽西山大佛是世界第二大佛,論年代則是世界最早的大型石刻佛像。

晉陽西山大佛所在的寺院,原為東魏所建的大莊嚴寺。北齊天保二年(551),高洋賜額“開化”,又稱開化寺,并依山鑿制佛像,建成上、下二寺,稱“大莊嚴石窟二寺”,可見“西山大佛”當初是稱“石窟”的位于上寺之中。隋文帝仁壽初年(602),建起了庇蓋大佛的大佛閣,改稱“凈明”寺。唐武德三年(620),李淵留守晉陽,復名開化寺。顯慶五年(660),唐高家李治和皇后武則天來幸并州,瞻仰開化寺和童子寺大佛,“禮敬瞻睹,嗟嘆希奇,大舍珍寶財物衣服”,并令并州州官長史竇軌“速莊嚴備飾圣容”,“開拓龕前地,務令寬廣”。武則天和李治回到京城長安之后,經(jīng)兩年時間,由皇帝內(nèi)宮做了兩件袈裟,派專使馳馬飛送并州,給這兩寺大佛像賜披袈裟。袈裟上裝飾的金銀珠寶大放異彩,“放五色光,流照崖巖,洞燭山川”,“道俗瞻睹,數(shù)千萬眾”,轟動了并州。唐武宗滅佛的時候,大閣雖然失修破敗,然而大佛未損。晚唐乾寧二年(895),晉王李克用竭河東之力,“計口隨錢,不可勝計”,五年用工三十萬,重修了大佛閣。

五代后晉開運二年(945),北平王劉智遠留守北京(晉陽),又修佛閣。這一次重修的莊嚴閣,高五層,每層十三楹,二十六間,共一百三十間,將二百尺高的大佛庇蓋于內(nèi),可見閣之大。元末(1368),寺毀閣傾,火佛頭部掉落,殘磚破瓦和山間泥石掩覆了佛像下部。明洪武十八年(1385),晉恭王朱棡只重修了前寺院,稱法華寺。顯赫了八百年的“西山大佛”便從此埋沒六百余年。

自北齊鑿佛,歷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歷代都有重修、擴建、瞻游、紀事等碑刻,除前寺址上遺有五代后晉和元、明的幾通碑刻已移置太原雙塔寺保存外,其余各代碑刻均未外運,當仍在其處,共處當有大量埋藏物。至于大佛之腹、手、腿、足、基座、大閣遺基,都掩覆于大佛胸下山坡泥石里。對這尊大佛的考查,現(xiàn)僅觸及其一半,還需清理發(fā)掘。

第9篇 蒙山大佛導游詞

閱讀小貼士:本篇共計1243個字,預計看完需要4分鐘,共有271位用戶收藏,13人推薦!

晉陽西山大佛坐落于蒙山北峰之陽,南向,依山鑿制,由于年久風雨剝蝕,巖石表層風化嚴重,況其外露高大的胸頸部剝落之處還長出小樹蒿草,失其原有的風采,致人們不知其為當年巍偉的大佛,立于大佛胸下懷間而不知,無怪以往探佛者慨嘆“大佛巳不存在了”,“僅遺亂石而已”。晉陽西山大佛現(xiàn)場外露胸頸部分,高17.5米,寬25米,頸部直徑寬5米,唐代記載“高二百尺”,按唐普通尺計算約合今63米,僅低于我國四川樂山大佛(高71米)8米,比以往西方所說“世界第一大佛”阿富汗巴米揚大佛(bamiyan,高53米)高10米,按鑿制年代,西方對“巴”佛考查不清,認為“巴”佛鑿于“三至七世紀”之間,這是個不精確的估計數(shù)字,而我晉陽西山大佛,史籍明確記載鑿于北齊天保二年(551),時在六世紀。如按“巴”佛鑿于“七世紀”來說,我晉陽西山大佛要早一個世紀。比我國樂山大佛鑿于唐開元元年(713)早162年。按此,論高度,晉陽西山大佛是世界第二大佛,論年代則是世界最早的大型石刻佛像。

晉陽西山大佛所在的寺院,原為東魏所建的大莊嚴寺。北齊天保二年(551),高洋賜額“開化”,又稱開化寺,并依山鑿制佛像,建成上、下二寺,稱“大莊嚴石窟二寺”,可見“西山大佛”當初是稱“石窟”的位于上寺之中。隋文帝仁壽初年(602),建起了庇蓋大佛的大佛閣,改稱“凈明”寺。唐武德三年(620),李淵留守晉陽,復名開化寺。顯慶五年(660),唐高家李治和皇后武則天來幸并州,瞻仰開化寺和童子寺大佛,“禮敬瞻睹,嗟嘆希奇,大舍珍寶財物衣服”,并令并州州官長史竇軌“速莊嚴備飾圣容”,“開拓龕前地,務令寬廣”。武則天和李治回到京城長安后,經(jīng)兩年時間,由皇帝內(nèi)宮做了兩件袈裟,派專使馳馬飛送并州,給這兩寺大佛像賜披袈裟。袈裟上裝飾的金銀珠寶大放異彩,“放五色光,流照崖巖,洞燭山川”,“道俗瞻睹,數(shù)千萬眾”,轟動了并州。唐武宗滅佛時,大閣雖然失修破敗,但大佛未損。晚唐乾寧二年(895),晉王李克用竭河東之力,“計口隨錢,不可勝計”,五年用工三十萬,重修了大佛閣。

五代后晉開運二年(945),北平王劉智遠留守北京(晉陽),又修佛閣。這次重修的莊嚴閣,高五層,每層十三楹,二十六間,共一百三十間,將二百尺高的大佛庇蓋于內(nèi),可見閣之大。元末(1368),寺毀閣傾,火佛頭部掉落,殘磚破瓦和山間泥石掩覆了佛像下部。明洪武十八年(1385),晉恭王朱棡只重修了前寺院,稱法華寺。顯赫了八百年的“西山大佛”便從此埋沒六百余年。

自北齊鑿佛,歷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歷代都有重修、擴建、瞻游、紀事等碑刻,除前寺址上遺有五代后晉和元、明的幾通碑刻已移置太原雙塔寺保存外,其余各代碑刻均未外運,當仍在其處,共處當有大量埋藏物。至于大佛之腹、手、腿、足、基座、大閣遺基,都掩覆于大佛胸下山坡泥石里。對這尊大佛的考查,現(xiàn)僅觸及其一半,還需清理發(fā)掘。

第10篇 蒙山大佛導游詞

閱讀小貼士:本篇共計1248個字,預計看完需要4分鐘,共有262位用戶收藏,22人推薦!

晉陽西山大佛坐落于蒙山北峰之陽,南向,依山鑿制,由于年久風雨剝蝕,巖石表層風化嚴重,況其外露高大的胸頸部剝落之處還長出小樹蒿草,失其原有的風采,致人們不知其為當年巍偉的大佛,立于大佛胸下懷間而不知,無怪以往探佛者慨嘆“大佛巳不存在了”,“僅遺亂石而已”。晉陽西山大佛現(xiàn)場外露胸頸部分,高17.5米,寬25米,頸部直徑寬5米,唐代記載“高二百尺”,按唐普通尺計算約合今63米,僅低于我國四川樂山大佛(高71米)8米,比以往西方所說“世界第一大佛”阿富汗巴米揚大佛(bamiyan,高53米)高10米,按鑿制年代,西方對“巴”佛考查不清,認為“巴”佛鑿于“三至七世紀”之間,這是個不精確的估計數(shù)字,而我晉陽西山大佛,史籍明確記載鑿于北齊天保二年(551),時在六世紀。如按“巴”佛鑿于“七世紀”來說,我晉陽西山大佛要早一個世紀。比我國樂山大佛鑿于唐開元元年(713)早162年。按此,論高度,晉陽西山大佛是世界第二大佛,論年代則是世界最早的大型石刻佛像。

晉陽西山大佛所在的寺院,原為東魏所建的大莊嚴寺。北齊天保二年(551),高洋賜額“開化”,又稱開化寺,并依山鑿制佛像,建成上、下二寺,稱“大莊嚴石窟二寺”,可見“西山大佛”當初是稱“石窟”的位于上寺之中。隋文帝仁壽初年(602),建起了庇蓋大佛的大佛閣,改稱“凈明”寺。唐武德三年(620),李淵留守晉陽,復名開化寺。顯慶五年(660),唐高家李治和皇后武則天來幸并州,瞻仰開化寺和童子寺大佛,“禮敬瞻睹,嗟嘆希奇,大舍珍寶財物衣服”,并令并州州官長史竇軌“速莊嚴備飾圣容”,“開拓龕前地,務令寬廣”。武則天和李治回到京城長安之后,經(jīng)兩年時間,由皇帝內(nèi)宮做了兩件袈裟,派專使馳馬飛送并州,給這兩寺大佛像賜披袈裟。袈裟上裝飾的金銀珠寶大放異彩,“放五色光,流照崖巖,洞燭山川”,“道俗瞻睹,數(shù)千萬眾”,轟動了并州。唐武宗滅佛的時候,大閣雖然失修破敗,然而大佛未損。晚唐乾寧二年(895),晉王李克用竭河東之力,“計口隨錢,不可勝計”,五年用工三十萬,重修了大佛閣。

五代后晉開運二年(945),北平王劉智遠留守北京(晉陽),又修佛閣。這一次重修的莊嚴閣,高五層,每層十三楹,二十六間,共一百三十間,將二百尺高的大佛庇蓋于內(nèi),可見閣之大。元末(1368),寺毀閣傾,火佛頭部掉落,殘磚破瓦和山間泥石掩覆了佛像下部。明洪武十八年(1385),晉恭王朱棡只重修了前寺院,稱法華寺。顯赫了八百年的“西山大佛”便從此埋沒六百余年。

自北齊鑿佛,歷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歷代都有重修、擴建、瞻游、紀事等碑刻,除前寺址上遺有五代后晉和元、明的幾通碑刻已移置太原雙塔寺保存外,其余各代碑刻均未外運,當仍在其處,共處當有大量埋藏物。至于大佛之腹、手、腿、足、基座、大閣遺基,都掩覆于大佛胸下山坡泥石里。對這尊大佛的考查,現(xiàn)僅觸及其一半,還需清理發(fā)掘。

蒙山大佛導游詞

晉陽西山大佛坐落于蒙山北峰之陽,南向,依山鑿制,由于年久風雨剝蝕,巖石表層風化嚴重,況其外露高大的胸頸部剝落之處還長出小樹蒿草,失其原有的風采,致人們不知其為當年巍偉的大佛,立于大佛胸下懷間而不知,無怪以往探佛者慨嘆大佛巳不存在了,僅遺亂石而已。晉陽西山大佛現(xiàn)場外露胸頸部分,高17.5米,寬25米,頸部直徑寬5米,唐代記載高二百尺,按唐普通尺計算約合今63米,僅低于我國四川樂山大佛(高71米)8米,比以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文檔為doc格式

相關蒙山大佛信息

  • 蒙山大佛導游詞
  • 蒙山大佛導游詞79人關注

    晉陽西山大佛坐落于蒙山北峰之陽,南向,依山鑿制,由于年久風雨剝蝕,巖石表層風化嚴重,況其外露高大的胸頸部剝落之處還長出小樹蒿草,失其原有的風采,致人們不知其為當年巍 ...[更多]

詞大全熱門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