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寺廟導游詞
閱讀小貼士:本篇共計594個字,預計看完需要2分鐘,共有192位用戶收藏,12人推薦!
暑假的一天,我和哥哥、姐姐、媽媽乘二伯父的車游玩寧波市名勝——阿育王寺。那兒風光秀麗,空氣新鮮。來到寺廟,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寬闊的荷花池。池中的荷花有的含苞欲放,有的才張開兩三片花瓣,有的全張開了,露出了嫩黃色的小蓮蓬,有的還是花骨朵兒,一陣風吹來,滿是清香味兒,我都陶醉了。
小烏龜慢騰騰地爬著,偶爾用綠豆樣的小眼睛害羞地瞅我一眼,又趕緊把頭縮進殼里,鉆到荷葉下面去了。漂亮的小金魚搖著大尾巴,五彩斑斕,一群群地游來游去。我丟了一小片面包給小金魚吃,小魚們快樂地游過來,正要享受美味時,突然一只大青魚不知從哪里鉆出來,頓時水花四濺,嚇得小金魚四散逃去。大青魚張開大嘴,發(fā)出很響的聲音,它還瞅瞅我,仿佛漫不經(jīng)心地說:你還不如直接喂我呢,我可是這兒的國王!
我們進了廟宇,里面香火繚繞,供奉著眾多菩薩,有如來佛主、千手觀音、十八羅漢等,有的面目兇狠,有的面目和善,身上五顏六色。我以前從書上、電視上無數(shù)次看到 “神仙”,今天終于和這么多 “神仙”零距離。我的心里沒有一絲害怕,反而十分高興,我想以后會用彩筆把他們畫下來,給同學們看。我從媽媽那兒拿了一柱香上給菩薩,閉上眼睛,心里默默地祝愿全家身體健康,祝新的學期我的學習越來越棒,將來能和二伯父一樣,取得好成績,做國家的棟梁,為祖國做更多的貢獻!
回家的路上,我戀戀不舍。美麗的寧波,美麗的阿育王寺,我還會再來看你的!
第2篇 寺廟導游詞
閱讀小貼士:本篇共計6011個字,預計看完需要16分鐘,共有269位用戶收藏,22人推薦!
佛教寺廟導游詞
作為一位盡職的導游,時常要開展導游詞準備工作,導游詞是導游員在游覽時為口頭表達而寫的講解詞。那要怎么寫好導游詞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佛教寺廟導游詞,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各位游客朋友:
現(xiàn)在我們來到的是寺院的大門,因為寺院大多居于山林之處,所以稱之為“山門”,現(xiàn)已成為專門名詞,即使是在平原也稱為山門。又因門分空門(中)、無相門(東),無作門(西),象征三解脫,所以又稱三門。“三門殿”為第一道殿門,過了山門就表示我們進入佛國世界了??臻T兩側(cè)這兩位是二王尊,“二王尊”指伽藍守護神密跡金剛、那羅延天。他們是鎮(zhèn)守山門的護法神,左尊開口,執(zhí)杵,右尊合口,提棒,在我們民間俗稱他們?yōu)椤昂吖ⅰ薄?/p>
鐘樓
位于天王殿左(東)側(cè),懸有洪種。有的寺院鐘下供奉地藏菩薩,道明為其左脅侍,閔公為其右脅侍。
鼓樓
位于天王殿右(西)側(cè),置有大鼓。有的寺院供有伽藍神關羽,關于為其左脅侍,周倉為其右脅侍。
現(xiàn)在我們來到的是天王殿。中間供奉的這位兩耳垂肩,袒胸露肚,笑容滿面的便是彌勒佛,彌勒是梵語的音譯,是佛教創(chuàng)始人釋迦牟尼佛的既定繼承人。彌勒現(xiàn)在還是菩薩,據(jù)佛經(jīng)說,他還在兜率天院中(即彌勒凈土)修行,按人間的時間算要在56億7千萬年以后降生印度,在華林園龍華樹下得道成佛,并分批超度一切眾生,所以稱為未來世佛。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大肚彌勒”的形象是根據(jù)五代梁朝時寧波奉化契此和尚的模樣塑造的。契此和尚兩耳垂肩,袒胸露肚,開口常笑;但出語無定,寢臥隨處,常以杖荷一布袋,終日奔走,勸化人信佛,人稱布袋和尚。相傳契此和尚還是個天氣預報專家,只要人們看到他腳穿濕布鞋,第二天肯定是陰雨綿綿;只要他穿木展,肯定就會大旱,每次都靈驗無比。貞明二年(916年),契此和尚在岳林寺口念一偈:“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世人,世人自不識” 然后圓寂。這時人們才醒悟其為彌勒的化身。于是把他的肉身于岳林寺西二里安葬,并起名為“彌勒庵“。此后,遂按他的模樣塑成”彌勒菩薩,放在天王殿正中,受人膜拜。旁邊這副便是為彌勒佛量身撰寫的“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常笑笑世間可笑之人”的楹聯(lián),來描繪其皆大歡喜的形象。相傳其道場在寧波雪竇山(雪竇寺)。
大殿左右兩邊護法神將分別是哪幾位呢?不用我說大家也看得出來他們是“四大天王”,佛經(jīng)稱,世界的中心為須彌山,須彌山四方有四大部洲(現(xiàn)代佛教界也有人認為指四個星球),即東勝神洲、南贍部洲(即我們所居住的世界)、西牛賀洲、北俱盧洲。四大天王住須彌山山腰的犍陀羅山,其任務是各護一方天下,故又稱“護世四天王”。我們近左手邊的一位是東方持國天王,名多羅吒,身白色,穿甲胄,手持碧玉琵琶(他原為印度樂神,表明用音樂來使眾生皈依佛教);遠左手邊的一位是南方增長天王,名毗琉璃,身青色,穿甲胄,手握青光寶劍(保護佛法不受侵犯);遠右手邊的一位是西方廣目天王,名毗留博叉,身紅色,穿甲胄,手纏龍或蛇(用索捉不信佛的人,使其皈依佛教),有的另一只手持寶球(取龍戲球之意);近右手邊的一位是北方多聞天王,名毗沙門,身綠色,穿甲胄,右手持寶傘(又稱寶幡,用以制服魔眾,保護眾生,他原為印度財神)。在我們民間還有另外一個非常吉慶的說法:四天王各執(zhí)一種法器,寶劍因為有劍鋒,取意為風;琵琶因為有弦,不能緊也不能送,取其調(diào);寶傘可以遮雨,取其雨;龍蛇有頭,取其順;所以它們連起來就是象征著風調(diào)雨順。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四大天王站立的姿勢??赡苡屑毿牡呐笥岩呀?jīng)發(fā)現(xiàn)了他們四位的一條腿都是抬著的,為什么會這樣呢?這就要說到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了,相傳當年他在廟里作和尚的時候,有一天打掃天王殿,天王塑像的腳下有許多落葉,不便清掃于是他非常生氣的命令四大天王把腳都抬起來讓他打掃,四大天王一聽只好乖乖的把腳抬了起來,畢竟朱元璋是真龍?zhí)熳印?芍煸皰咄甑鼐妥吡?,忘了讓四大天王把腳放下,所以直到今天他們四位的腳還一直抬著呢。
彌勒佛背后這位少年武將形象的便是寺廟里的另一位護法神韋馱,又稱韋馱將軍。韋馱原為南方增長天王手下八將之首,也是四大天王三十二將中的首將,生而聰慧,早離塵欲,修清凈梵行童真之業(yè),所以韋馱雖體格魁梧,卻面如童子.韋馱受到佛祖的親自指派,讓他管理東西南三大洲的一切護法事宜,保護出家人,護持佛法,所以稱他為“三洲感應”(在佛經(jīng)上稱北俱盧洲人不信佛教)。相傳釋迦牟尼涅磐后,帝釋天手持七寶瓶準備取下佛牙舍利回去建塔供養(yǎng),而羅剎鬼躲在帝釋天身后乘人不備突然竊去佛牙舍利,韋馱奮不顧身急起直追,最后奪回舍利?,F(xiàn)在他也是面朝大雄寶殿保護著整個寺廟的安全。韋馱手里拿的法器為金剛杵,如果他雙手合十將杵擱于肘間,則表明該寺是允許外來僧人在此吃住的接待寺;如果把金剛杵杵在地上,則表明該寺是不接待外來僧人的非接待寺。為什么通常將韋馱供奉在大肚彌勒像的背后呢?傳說他倆原來分別是兩個廟的當家和尚,彌勒笑口常開,熱情好客,他的廟里香火鼎盛,韋馱恰恰相反,一天到晚板著臉,香客不敢進廟,因此他的廟冷冷清清,后來佛祖就讓他倆共管廟宇,取長補短,將寺廟管理得井井有條.
東西配殿
大雄寶殿兩側(cè)常有東西配殿,其供奉對象隨教派不同而有變化,有設“三圣殿”(供奉西方三圣)的,有設“祖師殿”(多為禪宗寺廟,供奉達摩祖師),有設“伽藍殿”的。
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是伽藍殿,伽藍是僧伽藍摩的簡稱,即僧眾所居住的園庭,亦即寺院的通稱,另外也指佛教的護法神。在古印度伽藍神有18位之多,地位相當于寺院的土地神。伽藍殿里通常供奉的是伽藍神關羽,關羽是最著名的漢化伽藍神。傳說關羽被殺后托夢給湖北當陽玉泉寺普凈大師:“還我頭來,還我頭來”大師點化說,你過五關斬六將,這些人的頭向誰去討還?關羽頓然覺悟,皈依佛門,成了伽藍神。兩邊是他的左右脅侍關平、周倉。
出了天王殿我們現(xiàn)在所到的便是寺廟的正殿——大雄寶殿,又稱大殿。大雄,是大智慧,大無畏的意思,是對佛祖的尊稱。大雄寶殿就是供奉佛祖的地方。
三身佛
據(jù)天臺宗說法,佛(釋迦牟尼)有三身,即法身佛毗盧遮那佛,代表佛教真理(佛法)凝聚所成的佛身;報身佛盧舍那佛,指以法身為因,經(jīng)過修習得到佛果、享有佛國(凈土)之身;應身佛(又稱化身佛)釋迦牟尼佛,指佛為超度眾生,來到眾生之中,隨緣應機而呈現(xiàn)的各種化身,特指釋迦牟尼之生身。
供奉方位:
釋迦牟尼佛 毗盧遮那佛 盧舍那佛
(應身佛) (法身佛) (報身佛)
盧舍那佛 毗盧遮那佛 釋迦牟尼佛
(報身佛) (法身佛) (應身佛)
釋迦牟尼,是梵文的音譯,意思是“釋迦族的圣人”。釋迦牟尼是尊稱,他的原名姓喬答摩名悉達多,生活的年代大約在公元前565——486年,與中國的孔子(公元前551——479年)大約同時。
釋迦牟尼是古印度迦毗羅衛(wèi)國凈飯王的兒子,其母為摩耶夫人。但是,摩耶夫人一直沒有生孕,忽然有一天,摩耶夫人夜里夢到一位仙人乘六牙白象,口含白蓮花,降入自己腹中,第二天發(fā)現(xiàn)自己竟然懷孕了按照當時古印度的習俗,第一胎必須要回娘家生產(chǎn)。當四月初八摩耶夫人,剛好走到藍毗尼花園時,見園中一株無憂樹,枝繁葉茂,芬芳可愛,于是伸手去采摘,忽然釋迦牟尼從摩耶夫人肋下誕生。釋迦牟尼,東西南北各行七步,腳踏之處,步步生出七寶蓮花,一手指天,一手指地,高聲唱到“天上地下,唯我獨尊。”天上九龍降下香雨沐浴太子。此日,被后人稱為佛誕日,又叫“浴佛節(jié)”每年的這一天寺廟都會舉行法會,以各種名香浸水灌洗佛像。我國傣族和東南亞各國的潑水節(jié)即由“浴佛節(jié)”發(fā)展而來。
釋迦牟尼長大之后,深感自己國家夾在強國之間,朝不保夕,處境險惡;又眼見社會現(xiàn)實的殘酷無情,人們生老病死的種種苦難,企圖找到解脫之道。有一天,他出東門遇老人,出南門遇病人,出西門遇死人,出北門遇比丘。比丘告訴他:不受生老病死之苦即是比丘。于是,釋迦牟尼29歲時毅然放棄了舒適的宮廷生活,離家苦修。當他35歲時,發(fā)現(xiàn)苦行并不能達到解脫之路,于是他來到菩提迦耶一株菩提樹下靜思人生的真諦,而且發(fā)誓:不能感悟,誓不離座。終于,一天夜里,釋迦牟尼禪思之時目睹流星劃過夜空,他的.前世今生來世在他眼前一逝而過,釋迦牟尼豁然覺悟,悟出了世界、人生的真諦。
此后,佛祖來到波羅奈斯城外的鹿野苑向阿若僑等五人第一次“轉(zhuǎn)法f輪”。從此,開始了他45年的傳教生涯。當他80歲,行至拘尸那迦忽然病重,于是他來到城外的裟羅林兩棵菩提樹下,右肋而臥,到了深夜從容安詳?shù)哪土恕?/p>
佛祖誕生地藍毗尼花園,得道地菩提迦耶,初轉(zhuǎn)法f輪地鹿野苑,涅磐地拘尸那迦,也被稱為佛教四大圣跡。
據(jù)傳,釋迦牟尼還是孩童時,一天見一位姑娘拿著一些青蓮花,于是就買了五枝送給了燃燈佛。這就是借花獻佛的來歷,一次,跟燃燈佛出行,地面泥濘,他就脫下衣服鋪在地上,還把頭發(fā)也鋪上,請佛走過。燃燈佛,就授記說“將來成佛,號釋迦牟尼?!?/p>
漢地佛教把這一天定為十二月初八,即“臘八”,這一天寺廟會用“佛粥”——七寶五味粥“供佛”。民間也受佛教寺廟的影響,形成了臘月初八喝“臘八粥”的習俗。
三方佛(橫三世佛)
根據(jù)空間區(qū)域承包管轄范圍佛又分三方佛,三方佛體現(xiàn)的是凈土信仰。佛教稱世界有穢土(凡人所居)和凈土(圣人所居佛國)之分,每個世界有一佛二菩薩負責教化。世界共有十方凈土,但最著名的是西方極樂世界、東方凈琉璃世界和上方的彌勒凈土。中國佛徒大多愿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供奉方位:
阿彌陀佛 釋迦牟尼佛 藥師佛
西方極樂世界教主 娑婆世界教主 東方凈琉璃世界教主
正中這位為娑婆世界(即我們?nèi)祟惉F(xiàn)住“穢土”,“娑婆”為“堪忍”之義)教主釋迦牟尼佛,其左脅侍為文殊菩薩,其右脅侍為普賢菩薩,合稱“釋家三尊”。
釋家三尊:
普賢菩薩 釋迦牟尼佛 文殊菩薩
文殊菩薩又稱文殊師利菩薩,意譯為“妙德”、“妙吉祥”。手持寶劍(或?qū)毦恚?,身騎獅子,代表的是大智慧,圓滿的智慧,人稱大智菩薩。相傳其道場在山西五臺山。佛門常說:“慈悲為本,方便為門”:但是又說:“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這個話對照起來看好像非常矛盾!其實慈悲、方便是要建立在理智的.基礎上,要建立在智慧的基礎上,不能感情用事,不能溺愛。感情用事,不思后果,那就是禍害。文殊菩薩,就是教育我們要學習開發(fā)自己的智慧,為人處世,善巧方便,得當適宜。
普賢菩薩,手持如意棒,身騎六牙大象(表示六度),人稱大行菩薩。相傳其道場在四川峨眉山。普賢菩薩代表的是實踐,我們穿衣吃飯、學習工作、待人接物,應該把孝敬、慈悲、智慧,應用、落實在其中,普賢菩薩就是告訴我們學習知行合一、解行相應。
釋迦牟尼佛左側(cè)為東方凈琉璃世界教主藥師佛,其左脅侍為日光菩薩,其右脅侍為月光菩薩,合稱“東方三圣”,或稱“藥師三尊”。
東方三圣:
月光菩薩 藥師佛 日光菩薩
釋迦牟尼佛右側(cè)為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其左脅侍為觀世音菩薩,右脅侍為大勢至菩薩,合稱“西方三圣”,或稱“(阿)彌陀三尊”。
西方三圣:
大勢至菩薩 阿彌陀佛 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也稱為觀自在、光世音等。為避唐太守李世民諱,故又稱觀音。其左手持凈瓶,右手持楊柳枝,因其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人稱大悲菩薩,相傳觀音菩薩的道場在浙江普陀山。慈就是使他人快樂,悲就是幫助他人解脫煩惱和痛苦。慈悲一切、憐憫一切、救護一切眾生,就是大慈大悲。觀音菩薩代表的意思就是長養(yǎng)自己的慈悲心,利益他人,造福社會。因為,害人就是害己,助人就是助己,愛護他人,才是真愛自己。
據(jù)《觀無量壽佛》載,大勢至菩薩“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涂(指地獄、餓鬼、畜l生‘三惡趨’)得無上力”,因此稱為大勢至菩薩。他頭頂寶瓶內(nèi)存智慧光,讓智慧之光普照世界一切眾生,使眾生解脫血火刀兵之災,得無上之力。相傳其道場在江蘇南通的狼山。
大殿周圍這些是羅漢,在大乘佛教里,根據(jù)修行的果位分為三個階段:最高為佛,是佛教里的最高統(tǒng)治階層;第二等就是菩薩,他們的職責就是作為佛的助手,用佛的教義、宗旨解救蕓蕓眾生,將他們度脫到極樂世界,常見的就是文殊、普賢、觀音、地藏四大菩薩;第三等就是這些羅漢們,他們的任務就是在世間負責流通佛法,一般有十六羅漢或者十八羅漢之說。
佛像后面這組塑像為《海島觀音圖》,群塑分為上中下三層:
最上層是釋迦牟尼的“餓佛像”,描繪的是他尚未成佛時在尼連禪河畔雪山苦修的情形。當時他已經(jīng)餓的骨瘦如柴,他的誠心終于感動了天地生靈,麋鹿為他獻乳,白猿為他獻桃。(這也是為什么和尚不能吃葷但能喝奶的緣故)另外還有諸天、菩薩的畫像。
中間一層,為地藏菩薩。他是新羅國的王子,名叫金喬覺,在中國的九華山修行得道.地藏菩薩曾發(fā)大愿——“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他誓志在釋迦牟尼佛圓寂后,彌勒菩薩成佛前的56億7千萬年間,度盡六道眾生,拯救諸方苦難,直到地獄撤空,自己才愿升級成佛,所以人稱大愿菩薩。
下層中間便是海島觀音,傳說她能“救苦難眾生”觀音手拿凈瓶,柳枝,凈水可以普渡眾生,脫離苦海到極樂世界的彼岸去。她腳下踩的是鰲魚,鰲魚是傳說中的海中之王,眼睛眨一眨,尾巴搖一搖,都可能引起山崩海嘯、洪水地震,只有觀音才能收服鰲魚,獨占鰲頭。
海島觀音左右兩邊分別是善財童子和龍女。善財童子:他是福城長者五百童子之首。他出生的時候,有種種珍寶涌現(xiàn),所以取名“善財”。文殊菩薩路過福生城,看出善財有慧根,就指點他去南游110城,拜訪53個善知識,最后將會遇到普賢菩薩,得成正果。當善財童子“第27參”遇到觀音菩薩時,得道正果。于是,做了觀音菩薩的脅侍。
龍女:她是二十諸天之一婆竭羅王的女兒,自幼聰明異常,八歲的時候已經(jīng)智慧通達,善根成熟。她常聽文殊菩薩講說《法華經(jīng)》,就在法華會上,當眾得成了正果。
在這里還特別介紹兩位大家非常熟悉的人物??醋笊戏剑俏粋?cè)著身手拿破扇子擋住臉的就是濟公和尚。他是南宋時杭州人,俗名李心遠,他在靈隱寺出家,法號道濟,是高僧瞎堂法師的徒弟,后來到凈慈寺作為記僧,最后圓寂在虎跑寺。他懲暴惡,護貧弱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為人們所喜聞樂見,歷來視為羅漢的化身,但是他去羅漢堂報到的時候遲到了,再加上輩分不高,所以只好讓他坐在梁上了。再瞧右臂中間,手執(zhí)掃帚,身黑如墨的就是瘋僧。相傳當年秦檜害死岳飛后,也到靈隱寺求簽,這位瘋僧就用破掃帚照著秦檜沒頭沒腦地掃去,掃得秦檜失魂而逃。人們對這位伸張正義的瘋僧非常敬佩,就在群塑中加一個席位,讓他享受人間香火。
我們按照佛教的級別:佛——菩薩——羅漢從上到下的順序看,最下面這兩個持寶珠和金鏈的羅漢便是降龍和伏虎羅漢了。
法堂(亦稱講堂)
一般在大殿之后。是演說佛法皈戒集會之處。法常內(nèi)除一般性安置佛像外,另設法座、講臺、鐘鼓。
羅漢堂
自唐代l開始,一些大型寺院就修建五百羅漢堂。全國現(xiàn)存具有成組五百羅漢像的寺院在30所以上,其中著名的有:北京碧云寺羅漢堂,蘇州西園羅漢堂,蘇州寒山寺左右配殿(存有宋代樟木雕刻五百羅漢,為雕塑中佳品),五臺山殊像寺文殊閣(為懸塑五百羅漢),成都寶光寺羅漢堂,武漢歸元寺羅漢堂,昆明筇竹寺天臺來閣(為清民間雕塑藝術佳作),北京雍和宮法f輪殿(系用金銀銅鐵錫五種金屬鑄造的),四川烏龍寺五百羅漢堂。
方丈室
佛寺住持(方丈)居住、說法與接客之處,有的叫華林丈室(凈土宗佛寺),有的叫般若丈室(禪宗寺院)。
第3篇 寺廟導游詞
閱讀小貼士:本篇共計3132個字,預計看完需要8分鐘,共有268位用戶收藏,19人推薦!
阿育寺廟導游詞
作為一位盡職的導游,通常需要用到導游詞來輔助講解,導游詞是導游員在游覽時為口頭表達而寫的講解詞。那么大家知道正規(guī)的導游詞是怎么寫的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阿育寺廟導游詞,歡迎閱讀與收藏。
阿育寺廟導游詞1
寧波的阿育王寺是一座千年古剎。
走進山門,經(jīng)過一條幽靜的走廊,歡迎你的是“魚樂池”。池水靜得像一面鏡子,綠得像一塊翡翠,陽光照在池面上,想給水面鋪上了一層閃閃發(fā)亮的碎銀。池水中倒映著藍天,白云和古色古香的寺廟。魚兒在水中成群結(jié)隊地嬉戲,讓人看了真想“與魚同樂”。
繞過魚樂池,等候你觀光的是“天王殿”,天王殿雄壯無比,檐角奇特,微微向上翹起,恰似一只正要展翅欲飛的雄鷹。走進大殿,大肚皮彌勒佛滿臉微笑地迎接你。兩側(cè)四大天王正襟跪坐,有的手持天羅傘,怒目圓睜;有的手纏金蛇,一副齜牙咧嘴的模樣;有的手套金剛?cè)?,面如黑發(fā);有的手持琵琶,滿臉微笑。你可不要被他欺騙了,傳說他談得可是攝人心魄的迷魂曲。
我還去了“大雄寶殿”,“舍利殿”······到處都有千姿百態(tài)的佛像和古色古香的寺廟,我說也說不盡,只覺得自己已離人間,似在仙境,那美景簡直就像人間天堂。
美麗的阿育王寺,那是我們寧波人的驕傲,我愛阿育王寺。
阿育寺廟導游詞2
各位團友,現(xiàn)在我們?nèi)⒂^游覽阿育王寺,阿育王寺坐落在太白山華頂峰下,距寧波市中心__年重建,高 5。8米,面積870平方米,殿上是乾隆書“覺行俱圓”匾。舍利殿始建于 678年,民國5年重修舍利殿,按北京故宮模式建造,重檐,黃色琉璃瓦蓋頂,金碧輝煌,高度 5.3米,殿中我們可以看到石雕舍利塔一座,內(nèi)置七寶嵌鑲塔亭,亭內(nèi)為舍利寶塔。釋迦牟尼的真身舍利則別行珍藏,其塔身青色,高 。4尺,寬0。7尺,五層四角,四面窗孔,每層雕菩薩神像,內(nèi)頂懸寶磬,舍利珠掛在其中。殿外后壁有唐代畫石雕四天王像。殿懸宋高宗“佛頂光明之塔”匾,殿前上匾宋孝宗書“妙勝之殿”,下匾為釋竹禪書“舍利殿”。
藏經(jīng)樓庋藏正版《龍藏》724函7274卷,南宋刊本《磧砂版大藏經(jīng)》和日本藏經(jīng)院編《日續(xù)藏》民國影印本,合稱“三藏”。
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這座塔叫上塔,上塔建于晉太康年間,北宋、南宋時皆重建功立業(yè)、重修。明正德間住持廣福募資重修,高7層,六圍檐宇,即今形狀。時有塔院、后殿。明王應鵬《登育王上塔》詩曰“病眼年來慵未開,強恃筋力上訓臺;野花正在林間發(fā),海鶴初從何處回。天際兩峰飛白日,云中萬壑起晴雷;無端一霎冥冥雨,疑是雙龍聽法來?!焙笏斣饫讱В磲пЭ晌?,塔院因年久失修塌圮。 99 年修復,重建塔身山門、塔后佛殿。
現(xiàn)在我們來到的是下塔。下塔也稱西塔,建于唐開無間。危素和尚《重建下塔記》謂:“大千照禪師撤舊塔而之,始工于無至正二四年,越四年成,高十又三丈五尺,廣二丈三尺,中為級道,下設世尊像” 979年國務院撥款重修,定為無塔,屬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原有塔院,明代重修時,建有殊勝殿、白云竹院、補青閣竺,有董其昌書“最殊勝殿”額,豐坊書“白云竹院”額,今均無存。殊勝殿、補青閣原址,已擴建西塔樓,白云竹院整修后為阿育王寺佛教居士林。
東塔面對玉幾山,規(guī)模宏偉,可稱得上是浙東諸塔之冠。據(jù)考證,明代日本畫僧雪舟在所給《阿育王山圖》中,曾繪有此塔。 992年由阿育王寺方丈通一禪師為首募集資金350萬元,花工2萬于 995年建成。塔八面七層,高53米。底層直徑超過 0米。
登塔遠眺,殿宇雙塔盡入眼中。塔柱有聯(lián)“滿目青山,一笑凌云登高塔;舉頭明月,幾人把酒舉飛仙?!?/p>
各位團友,阿育王寺的參觀游覽到此為止,謝謝各位合作。
阿育寺廟導游詞3
暑假的一天,我和哥哥、姐姐、媽媽乘二伯父的車游玩寧波市名勝——阿育王寺。那兒風光秀麗,空氣新鮮。來到寺廟,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寬闊的荷花池。池中的荷花有的含苞欲放,有的才張開兩三片花瓣,有的全張開了,露出了嫩黃色的小蓮蓬,有的還是花骨朵兒,一陣風吹來,滿是清香味兒,我都陶醉了。
小烏龜慢騰騰地爬著,偶爾用綠豆樣的小眼睛害羞地瞅我一眼,又趕緊把頭縮進殼里,鉆到荷葉下面去了。漂亮的小金魚搖著大尾巴,五彩斑斕,一群群地游來游去。我丟了一小片面包給小金魚吃,小魚們快樂地游過來,正要享受美味時,突然一只大青魚不知從哪里鉆出來,頓時水花四濺,嚇得小金魚四散逃去。大青魚張開大嘴,發(fā)出很響的聲音,它還瞅瞅我,仿佛漫不經(jīng)心地說:你還不如直接喂我呢,我可是這兒的國王!
我們進了廟宇,里面香火繚繞,供奉著眾多菩薩,有如來佛主、千手觀音、十八羅漢等,有的面目兇狠,有的面目和善,身上五顏六色。我以前從書上、電視上無數(shù)次看到 “神仙”,今天終于和這么多 “神仙”零距離。我的心里沒有一絲害怕,反而十分高興,我想以后會用彩筆把他們畫下來,給同學們看。我從媽媽那兒拿了一柱香上給菩薩,閉上眼睛,心里默默地祝愿全家身體健康,祝新的學期我的學習越來越棒,將來能和二伯父一樣,取得好成績,做國家的棟梁,為祖國做更多的貢獻!
回家的路上,我戀戀不舍。美麗的寧波,美麗的阿育王寺,我還會再來看你的!
阿育寺廟導游詞4
各位團友,現(xiàn)在我們?nèi)⒂^游覽阿育王寺,阿育王寺坐落在太白山華頂峰下,距寧波市中心20公里,阿育王寺在我國佛教史及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有著重要地位,尤其因其有一座舉世矚目的舍利寶塔而聞名。現(xiàn)為全國重點佛教寺院,也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家一定很想知道這個寺廟為何取名阿育王寺,阿育王是誰?
阿育王是古印度孔雀王朝的國王,為爭奪王位,他發(fā)動了戰(zhàn)爭,戰(zhàn)爭使無數(shù)百姓遭了殃。為了贖罪,他把如來佛的舍利子收藏起來,在一晝夜間命人造了84000座舍利塔以表贖罪。相傳其中一座舍利塔就在阿育王寺,里面放有一顆如來佛的頭顱舍利子。
阿育王寺建筑規(guī)模宏大,全寺占地面積12。41萬平方米,現(xiàn)存建筑面積22867平方米,有殿、堂、樓、閣、軒600余間,依山坡構(gòu)筑。
這大雄寶殿系清康熙十八年重建,高15。8米,面積870平方米,殿上是乾隆書“覺行俱圓”匾。舍利殿始建于1678年,民國5年重修舍利殿,按北京故宮模式建造,重檐,黃色琉璃瓦蓋頂,金碧輝煌,高度15。3米,殿中我們可以看到石雕舍利塔一座,內(nèi)置七寶嵌鑲塔亭,亭內(nèi)為舍利寶塔。釋迦牟尼的真身舍利則別行珍藏,其塔身青色,高1。4尺,寬0。7尺,五層四角,四面窗孔,每層雕菩薩神像,內(nèi)頂懸寶磬,舍利珠掛在其中。殿外后壁有唐代畫石雕四天王像。殿懸宋高宗“佛頂光明之塔”匾,殿前上匾宋孝宗書“妙勝之殿”,下匾為釋竹禪書“舍利殿”。
藏經(jīng)樓庋藏正版《龍藏》724函7274卷,南宋刊本《磧砂版大藏經(jīng)》和日本藏經(jīng)院編《日續(xù)藏》民國影印本,合稱“三藏”。
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這座塔叫上塔,上塔建于晉太康年間,北宋、南宋時皆重建功立業(yè)、重修。明正德間住持廣福募資重修,高7層,六圍檐宇,即今形狀。時有塔院、后殿。明王應鵬《登育王上塔》詩曰“病眼年來慵未開,強恃筋力上訓臺;野花正在林間發(fā),海鶴初從何處回。天際兩峰飛白日,云中萬壑起晴雷;無端一霎冥冥雨,疑是雙龍聽法來?!焙笏斣饫讱?,塔身岌岌可危,塔院因年久失修塌圮。1991年修復,重建塔身山門、塔后佛殿。
現(xiàn)在我們來到的是下塔。下塔也稱西塔,建于唐開無間。危素和尚《重建下塔記》謂:“大千照禪師撤舊塔而之,始工于無至正二四年,越四年成,高十又三丈五尺,廣二丈三尺,中為級道,下設世尊像”1979年國務院撥款重修,定為無塔,屬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原有塔院,明代重修時,建有殊勝殿、白云竹院、補青閣竺,有董其昌書“最殊勝殿”額,豐坊書“白云竹院”額,今均無存。殊勝殿、補青閣原址,已擴建西塔樓,白云竹院整修后為阿育王寺佛教居士林。
東塔面對玉幾山,規(guī)模宏偉,可稱得上是浙東諸塔之冠。據(jù)考證,明代日本畫僧雪舟在所給《阿育王山圖》中,曾繪有此塔。1992年由阿育王寺方丈通一禪師為首募集資金350萬元,花工2萬于1995年建成。塔八面七層,高53米。底層直徑超過10米。
登塔遠眺,殿宇雙塔盡入眼中。塔柱有聯(lián)“滿目青山,一笑凌云登高塔;舉頭明月,幾人把酒舉飛仙。”
各位團友,阿育王寺的參觀游覽到此為止,謝謝各位合作。
第4篇 寺廟導游詞
閱讀小貼士:本篇共計711個字,預計看完需要2分鐘,共有239位用戶收藏,18人推薦!
北禪寺位于西寧市湟水北岸土樓山腰,俗稱“北山寺”,又名土樓觀,其建筑風格和文化建筑被稱為“絲綢之路”南道的一顆明珠。北山因山崖層疊,遠眺似土臺樓閣高高矗立,故又名土樓山。“北山煙雨”是“西寧八景”之一。陡峭的山坡上布滿人工開鑿的洞窟,所以又有“九窟十八洞”之稱。北山寺依山崖而建,寺內(nèi)殘存有壁畫和藻井,從藝術風格上看,當屬晚唐和宋元時代的遺跡。北山寺已經(jīng)修葺,為道教寺觀,有魁星樓、靈宮殿等建筑。位于北山頂峰的寧壽塔是清代所建的5層密檐磚塔,為北山寺的組成部分。
北禪寺是青海境內(nèi)最早的宗教建筑,初建于北魏明帝時期,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整個建筑背倚北山,基本上是依山腰中的紅砂巖天然斷層由西向東依次而建,上載危巖,下臨深谷,樓閣懸立,結(jié)構(gòu)奇巧,寺院錯落有序,蔚為奇觀。
北禪寺歷史悠久,寺內(nèi)留存有魏晉時期的藻井圖案及佛教藝術壁畫,塑立各種佛尊神像。
北禪寺的古跡很多,有圣母殿、呂祖祠等。但最多的是洞,共有“九窟十八洞”,如玉皇洞、無量洞、城障洞、七真洞、黑虎洞等,洞中塑有佛像,洞內(nèi)曲經(jīng)通幽,冷風襲身。這些洞由棧橋曲廊連接,虛實相望,獨具匠心,是一種罕見的建筑藝術。
北禪寺內(nèi)有棧道、小橋、游廊連接著名的“九窟十八洞”,遠遠望去,似一座長廊懸空在半山腰中,頗有山西懸空寺的風格。現(xiàn)在九窟十八洞內(nèi)還保留著塑像和古代壁畫,被譽為“絲稠之路”南線古代文化的一顆明珠。從北禪寺鳥瞰西寧市全景,別有一番情趣。土樓山天然大佛在北禪寺側(cè)旁,這座天然大佛高約百米,由紅白巖石相間構(gòu)成,經(jīng)過風化,山峰似被大自然“雕塑”成為一尊大佛,故而得名。
來自小編
第5篇 寺廟導游詞
閱讀小貼士:本篇共計2189個字,預計看完需要6分鐘,共有141位用戶收藏,14人推薦!
避暑山莊,是中國清朝皇帝為了綏撫、團結(jié)邊疆少數(shù)民族,鞏固邊防,維護多民族國家統(tǒng)一的政治目的而修建的一座夏宮。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導游詞,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各位游客,大家好!歡迎來到紫塞明珠承德。佛曰: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換來今生的一次擦肩而過。既然大家能夠從13億人口中,從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相聚在我的家鄉(xiāng),相聚在這小小的車廂里,不得不說這就是緣分!我是承德紅太陽旅行社導游員小紅,為我們開車的是司機劉師傅,劉師傅已有十多年駕駛經(jīng)驗,技術十分嫻熟,坐他的車您盡管放心。我和劉師傅將竭誠為各位服務,希望大家可以玩的開心,游的盡興。再過一會兒我們就要到達今天的目的地避暑山莊了,在這里,我先給大家簡單的介紹一下。避暑山莊,又稱熱河行宮,坐落于承德市中心以北的狹長谷地上,占地面積564萬平方米,相當于頤和園的兩倍,故宮的八倍,是我國現(xiàn)存最大的皇家園林。避暑山莊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其營建歷時近90年,是清代康、乾盛世的象征。目前,避暑山莊及其周圍寺廟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以及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
各位朋友,現(xiàn)在我們所看到的就是避暑山莊正宮區(qū)的主殿澹泊敬誠殿。這里是當年皇帝在承德期間處理政務、召見百官、舉行重大慶典、接見少數(shù)民族首領和外國使節(jié)等重大活動的場所,相當于北京故宮的太和殿。承德是清朝皇帝活動較頻繁的地方,在這里也曾經(jīng)發(fā)生過許多的著名事件,在這里也奏響過一曲曲民族和睦的樂章:乾隆皇帝曾經(jīng)在這里接見過厄魯特蒙古杜爾伯特臺吉策凌、策凌烏巴什、策凌孟克。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是乾隆皇帝70大壽,西藏政教首領六世班禪來到承德為乾隆祝壽。當時,乾隆皇帝在這里舉行了隆重的迎接慶典,并用藏語對班禪說長途跋涉,必感辛勞,班禪回答遠叨圣恩,一路平安,言談之中表達了乾隆皇帝對六世班禪的關心與厚愛,密切了清政府與西藏政府的關系。此外,乾隆還在這里接見過土爾扈特首領渥巴錫以及英國使者馬戈爾尼等一些外國使臣。
這座大殿還有一個名貴之處,這是從1754年保存至今的楠木建筑,所以也稱為楠木殿。據(jù)說采集這些楠木耗資極高,修建此殿僅運費就達白銀13000兩,動用各類工匠達19萬人次,總耗銀7.2萬兩。楠木是較為名貴的木材,據(jù)說拿破侖的墓前曾放置一個存放拿破侖遺物的小楠木盒子,外國人看了都驚嘆不已。改革開放后,許多外國朋友到中國參觀、游覽,當他們看到北京十三陵永陵的陵思殿和承德這座楠木殿后更是驚訝萬分。對于這些楠木的出處有許多種說法,有的說是清政府為了破壞明朝的風水而從北京十三陵拆來的,有的說是從南方采集來的。楠木產(chǎn)于四川、云貴、廣西等地,因它紋美色雅,又有一股天然的幽香,一般都用來做家具,用來蓋房子,也只有皇帝才能做得到,它顯示了皇家的尊貴。這座大殿原建于康熙五十年,是用普通木料修建的,體現(xiàn)了康熙皇帝崇尚儉樸的思想。盡管乾隆皇帝一再表明繼承祖父的風范,但他還是有些貪圖享受,認為普通木料修建的大殿無法表現(xiàn)皇家的尊貴,于是在乾隆十九年把這座大殿改建成了楠木殿。
請朋友們抬頭看大殿屋檐下掛的三塊大匾,都是鎦金銅匾,上面的字是乾隆皇帝的親筆字,那是乾隆皇帝晚年86歲、87歲、88歲連續(xù)三年,每年到承德來的時候所寫的詩,主要是反映路上的所見所聞以及當時自己的心情。
進入大殿,我們迎面所見到的是懸掛在正中的康熙皇帝題名的澹泊敬誠匾額,澹泊敬誠殿由此而得名。澹泊二字源自《易經(jīng)》:不煩不擾,澹泊不失。意思是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屬于一種養(yǎng)生之道。三國時期諸葛亮在《戒子書》中以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來告誡他的后人??滴趸实鄯浅P蕾p這兩句名言,把這四個字用在這里,作為座右銘來約束和警醒自己:在政治上剛正廉潔,不循私情,時刻用儉樸以興邦、奢侈以亡國的道理作為警示;在處理政務時要像看一潭寧靜的清水一樣,一眼就能看到底。
這座大殿面闊7間,進深5間,天花板735塊,隔扇與天花板上均用楠木精雕而成,圖案有桃、萬字、蝙蝠、卷草等,象征著五福捧壽,萬福萬壽,雕刻精美,是清代雕刻藝術的精品。
寶座后面的是紫檀木浮雕耕織圖圍屏,高3米、寬4米,由屏帽、屏身、屏座三體構(gòu)成,圍屏由5扇組成,屏心共有163人,表現(xiàn)了農(nóng)民從事生產(chǎn)勞動的場面,形象地記錄了一年四季浸種、耙、布秧、收割、登場、入倉等農(nóng)耕程序,表現(xiàn)了清代安居樂業(yè)的太平盛世景象,反映了清代皇帝的重農(nóng)思想。這組屏風前為浮雕,后為陰刻,用料講究,雕刻細膩,立體感強,人物生動豐滿,神態(tài)逼真,是清代家具中的珍品。大殿北墻東西兩側(cè),是16個藏書隔斷,原來存放著《古今圖書集成》一部,共一萬卷。
大殿兩邊的山墻上原來掛有康熙皇帝親自組織繪制的《皇輿全圖》,即清代的全國地圖。這張地圖的繪制采用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經(jīng)緯度測繪方法,是我國運用近代科學技術,經(jīng)過實地測量而繪制的第一幅詳細的全國地圖,屬于我國地圖繪制史上的鴻制巨篇。這部地圖的水平極高,直到民國初年的中國地圖,仍以此圖為根據(jù)。
各位朋友,咱們的行程馬上就要結(jié)束了,非常感謝各位對我工作的支持和理解。如果在這次旅途中,我有什么服務不周之處,還請大家多多諒解。在這短暫的時間里,大家的友情和熱情深深地感染著我,無奈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但是我們的友誼是無論如何都不會消失的。他就像一杯陳釀的老酒越品越濃,他就像一條蜿蜒的長河越走越遠,他就像一部經(jīng)典的電影越看越精彩。愿我們的友情長存,愿我們能再次相逢在陽光燦爛的日子里。謝謝大家,祝大家歸途順利,一路平安。
第6篇 寺廟導游詞
閱讀小貼士:本篇共計5249個字,預計看完需要14分鐘,共有289位用戶收藏,26人推薦!
寺廟導游詞怎么講解呢?下面是有關寺廟導游詞講解套路,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為什么拜佛?
佛是佛陀的簡稱,意為覺悟的人,大慈大悲的人,大福德、大智慧的人,拜佛就是以佛為導師,學佛的為人處世,積德修福,做一個慈悲與智慧的人,一個身心清凈、健康的人,一個快樂無憂的人,一個有益于社會、國家、眾生的人,一個無我利他的至善之人。因為,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就是做人的教育。成功的人生,就是做人的成功。那么該怎樣拜佛呢?關鍵是至誠恭敬。印光大師囑咐我們:“欲得佛法真實利益,須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即消一分罪業(yè),增一分?;?有十分恭敬,即消十分罪業(yè),增十分?;??!?/p>
為什么拜菩薩?
一、彌勒菩薩:包容、歡喜
我們一進天王殿,第一個見到的,就是正當中供奉的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塑造的是布袋和尚的形象;他代表什么意思呢?布袋和尚肚皮很大,滿面笑容,他所代表的意義就是什么資格才可以入佛門:第一要有肚量,要能包容;第二要慈悲,要以歡喜心接待一切眾生。所以彌勒菩薩代表的是——生平等心,呈喜悅相。我們以清凈平等的心對待一切眾生,以滿面笑容接待一切大眾,這才是入佛門必備的條件。所以他是教學,而不可以把他當作神明來祭祀,那就錯誤了,你一定要懂得其真正的含意。你明了之后,才會對于佛家教育佩服到五體投地,不能不稱贊,這真是具足了大智慧,圓滿的設施。明了他對我們的教育意義,這就是拜菩薩了。
二、地藏菩薩:孝順、恭敬
地藏菩薩所表示的是孝親尊師,所以一部《地藏經(jīng)》就是佛門的《孝經(jīng)》,我們從這個地方學起。無論哪一個宗派,哪一個法門,都是從孝親尊師做起。然后把孝親尊師擴大,能夠孝順、恭敬一切眾生,這就是拜菩薩了。
三、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
觀音菩薩表示大慈大悲,慈是使他人快樂,悲是幫助他人解脫煩惱和痛苦。慈悲一切、憐憫一切、救護一切眾生,就是大慈大悲。拜菩薩,就是以菩薩為榜樣,長養(yǎng)自己的慈悲心,利益他人,造福社會。因為,害人就是害己,助人就是助己,利人自然有益自己,愛護他人,才是真愛自己。
四、文殊菩薩:智慧、善巧
文殊師利菩薩,代表的是大智慧,圓滿的智慧,絕對不是迷惑顛倒,感情用事。佛門常說:“慈悲為本,方便為門”;但是又說:“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這個話對照起來看好像非常矛盾!其實它有道理的,因為,慈悲、方便要建立在理智的基礎上,要建立在智慧的基礎上,不能感情用事,不能溺愛。感情用事,不思后果,那就是禍害。如果是以智慧為基礎,慈悲、方便才能恰到好處,才能善巧,才能自利利他,那是真實的功德。因此,拜菩薩,就是學習開發(fā)自己的智慧,為人處世,善巧方便,得當適宜。
五、普賢菩薩:應用、實踐
普賢菩薩代表實踐,把孝敬、慈悲、智慧,應用、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穿衣吃飯、學習工作、待人接物,能夠把孝敬、慈悲、智慧,應用、落實在其中,這叫做普賢菩薩。拜菩薩,就是學習知行合一、解行相應。
這是我們修學佛法的四個大科目——孝敬、慈悲、智慧、實踐。諸位想想,佛教里哪來的迷信?真正是叫我們破迷開悟啊!然后才能離苦得樂??鄰哪睦飦淼?從迷來的。樂從哪里來的?從悟來的。覺悟就樂了,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我統(tǒng)統(tǒng)清楚,統(tǒng)統(tǒng)明了,自然就快樂了。你能夠掌握這個現(xiàn)實,你能夠自在地運用這個現(xiàn)實,支配這個現(xiàn)實,而不是被環(huán)境所支配。被環(huán)境支配,這個人很痛苦啊!自己有能力支配環(huán)境,支配自己生活,樣樣作得了主宰,他怎么不幸福,怎么不快樂呢?關鍵就在迷、悟啊!這些菩薩代表修學的綱領,都是叫我們真正地認識佛法,落實在生活中,使我們真正受益。
為什么拜羅漢?
羅漢是佛陀的學生,聽聞佛陀的教育,用功修行,解脫了煩惱和痛苦。我們拜羅漢、數(shù)羅漢,就要學羅漢,聽聞佛法,修正錯誤的思想、言語、行為,從而離苦得樂,身心清凈,生活幸福。為什么拜四大天王?走進佛寺大門,你看的第一個建筑物,叫天王殿。天王殿里面供奉的是四大天王、彌勒菩薩;四大天王是護法,保護這個道場的。你懂得其真正的意思嗎?
一、東方持國天王。“持”是保持;“國”是國家。持國里面最重要的含意就是“負責盡分”。我們修身、齊家,也就是對自己、對家庭、對社會、對國家負責;自己是什么身分,就負擔起什么樣的職責。我們在自己的崗位上,對自己的工作盡心盡力,每一個人在他自己崗位上都能盡忠職守,負責盡職,這才能護持國家,他表示的、教我們的是這個意思。持國天王手上拿的是琵琶(樂器),它也是表示佛法的。代表什么呢?負責盡職要做得恰到好處,不能超過,也不能不及,這就是中庸之道。儒家講中庸,佛家講中道。就像弦一樣,你要是太緊了,它就會斷掉;太松了,就彈不響了,一定要調(diào)得恰到好處,這就是說,我們對人、對事、對物都要守分寸,都要做得恰到好處,它是這個意思啊!
二、南方增長天王?!霸鲩L”用現(xiàn)代的話來說就是求進步;與時俱進,不進則退。儒家教學說日日新,日新又新,永遠在求進步;佛法講精進,不但要進步,還要精純,進步當中要守住精純,這是佛教給我們的。所以佛法永遠站在時代的前端,那你不求進步怎么行,整個社會都在進步,你落在后面,會被淘汰掉的。所以德行上要進步,智慧要增長,技能要進步,才藝也要進步,乃至于我們生活品質(zhì)也要天天往上提升,這才是佛法。佛法講苦行,那是在求學的階段。因為佛所講的是教我們離苦得樂,不要搞錯了,我們離樂去吃苦,這在佛法里找不到。所以苦行是在修學的階段,好像我們在學校讀書,求學的階段要苦,踏進社會我們造福人群,這個時候是離苦得樂;不但自己離苦得樂,幫助整個社會,幫助一切大眾離苦得樂,是這么一個意思,不能搞錯??嘈惺且粋€階段,不是永久的,這個一定要知道。
增長天王手上拿的是寶劍,這個劍也是表示佛法的,代表智慧之劍,能斷煩惱。煩惱像絲、像亂麻一樣,所以快刀斬亂麻,唯有智慧才能夠把所有的煩雜事情,統(tǒng)統(tǒng)都解決掉,它表這個意思。
三、西方廣目天王;四、北方多聞天王。前面兩個是我們修學的目標,我們要負責盡職、要日新又新。那要怎樣才能做到呢?這兩位天王教給我們——要多看、多聽,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智慧從這兒來的呀!要讀書,要讀誦佛經(jīng);要到處去看、去考察,像現(xiàn)在說觀光、考察?!肮狻笔鞘裁茨?光是那個地方的風俗人情,那個地方的生活習慣。我們?nèi)タ纯炊剂私饬耍思业拈L處,我們學習;人家的缺陷,反省我們有沒有。我們能夠采人之長,舍人之短,來建設我們的國家,建設我們的社會,這樣豈不是這個世界上最美好的國家,最美好的社會了嗎!這個不是憑空在想像的,是要叫你多方去考察、去學習??梢姺鸾探o我們的確是非常踏實,絕不是空談;教我們多看、多聽,增長自己的學問,增長自己的見識。
那么廣目天王右手拿的是一條龍,或者有的時候造像造的是蛇。龍跟蛇代表什么呢?代表變化莫測。這是講人心、社會、世界,非常非常復雜,常常在變化,你有智慧才能控制得住,才能掌握局勢,才能游刃有余,它表這個意思。
北方多聞天王,他手上拿的是傘蓋。傘代表什么呢?傘是遮蓋,就是今天我們所講的環(huán)保,遮蓋灰塵,既要多看、多聽,又要保護自己身心的清凈,不被誘惑,不受污染。所以你要是真正明了,真正懂得,一進天王殿看到這些塑像,就給你上了一課。這一課真正護持你自己身心的健康,護持你個人的幸福、家庭的美滿、社會的和諧、國家的富強、世界的和平,這統(tǒng)統(tǒng)都護持了,一點都不假。諸位一定要曉得它表法——教學的意趣。這是藝術的教育。
為什么燒香?
“香”代表戒、定真香,燒香就是提醒我們,要修學戒、定,從而開顯智慧。由戒生定,由定生慧。
修學戒律,就是要遵紀守法,修十善業(yè)。十善業(yè)包括: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惡口,五、不兩舌,六、不妄語,七、不綺語,八、不貪,九、不嗔,十、不癡。或稱十善業(yè)道?,F(xiàn)在將十善業(yè)略述于下:
一、不殺生而慈心于仁——殺是殺害,生是生命,不殺害眾生之生命,名為不殺生。即對一切眾生,應一視同仁,勿殘殺加害。因為佛教主張佛性平等,提倡慈悲救世,故釋尊以平等慈悲教義,為被殺害的眾生呼援,指示眾生皆有佛性,故不能殺。而孟子也曾說:“聞其聲,不忍食其肉。”他不言佛性,也是出于仁愛,而憐憫被殺害的眾生。由此看來,能慈心于仁,無殺害生靈,生命界則可盡其天然,爭斗仇恨的事,便可消滅,天下豈不太平?
二、不偷盜而義利節(jié)用——偷謂詐騙潛竊,盜謂強劫豪奪。不偷竊強奪人家的財物,叫做不偷盜。因為一切事物,主權轉(zhuǎn)移,必依正義,不與取而取,非分取而取,無功而取,都是偷盜的行為。能資生活而遂欲望叫做“利”,致利于合宜叫做“義”。知利己而須利人,利人即利己,自利利他,叫做“義利”。人人行義利,節(jié)儉日用,奉養(yǎng)父母,維持家庭生活,樂其天倫,與朋友金錢往來而能守慎,則無偷盜之事發(fā)生,社會既可安寧,個人與家庭也能得到幸福。
三、不邪淫而貞良守禮——即正式結(jié)合之夫妻外,不得行淫。若非己妻,茍合淫欲,即名邪淫。能端正男女間之欲情,叫做不邪淫,也就是貞良守禮。亦即組織家庭之后,夫婦須相敬如賓,不有其他行為,便能和睦相處,成為美滿家庭。
四、不妄語而誠實無欺——以術愚人,以言詐人,喜說謊話,是說不是,不是說是,叫做妄語。不妄語就是說話誠實,不說虛偽誑騙的話。如能遠離妄語,便能做到誠實不欺,則父母、兄弟、親屬、朋友,以及人事的接觸,彼此都能互相信任,實為得樂之道。
五、不兩舌而無爭是非——不兩舌即是不搬弄是非,不離間他人感情。世人不修口業(yè),常有兩舌之患:所謂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兩舌災禍,可導致無風生浪,是非煩惱,擾亂身心,甚至動武傷人,實為殺人不見血之罪魁。茍能遠離兩舌,說正直話,豈有是非之爭端?
六、不惡口而出言慈和——不惡口即是不說粗惡毀辱他人的話,及不咒詛他人的惡毒言語。常人多患惡口罵人,且傷人父母祖宗三代,是為大惡口。經(jīng)云:“犯惡口者,當受畜生果報?!惫什粣嚎诙鲅源群?,可積德成善,為人敬愛.
七、不綺語而言說有禮——所謂綺語,即花言巧語,輕浮無禮,說不正經(jīng)的話,導人生諸邪念,或出言戲弄,胡亂開口,以為取樂,都叫做綺語。說此綺語者,不惟無益自己,且能加害他人,業(yè)報所在,死墮惡道,生而為人,永遭輕賤。故要說合于禮儀,不乖違真實的正經(jīng)話,便叫做不綺語。如能遠離綺語,則心正言順,彬彬有禮,莊嚴威儀,也必為人敬仰。
八、不慳貪而慈心舍施——自己的財物不肯施人,叫做“慳”,他人的財物,但欲歸我,叫做“貪”。慳貪的人追求財、色、名、食、睡五欲,莫知所止,便會造出種種罪業(yè),故要遠離慳貪,不慳吝自己的財物,也不貪求他人的財物,把謀生得宜的錢財,用以奉養(yǎng)父母,教育子女,家庭費用外,對于貧病孤苦者,能給與同情慈濟,或捐助社會福利事業(yè),即是慈心舍施,經(jīng)云:“能舍施者,可得富貴?!钡豢捎胸潱鹜诱f“貪多業(yè)亦多,取少業(yè)亦少,萬般苦惱事,除貪一時了。”人生因貪而受苦,因貪而違法亂紀,危害他人社會,佛教乃勸人慈心舍施,以對治慳貪。
九、不嗔恚而慈忍積?!另<从鍪虏豁?,埋恨于心,發(fā)怒于形。甚至脾氣爆發(fā),可導致殺害災禍。常人說:“火燒功德林”,這話是說一個人無論做多少善事,嗔恚之火一發(fā),動怒于人,以至動武打斗,發(fā)生種種不幸,因此曾做過的善事功德,便被它燒得凈光。故要以慈悲容忍對治嗔恚,即所謂“忍字上面一把刀,為人不忍禍自招,能忍得住片時刀,過后方知忍為高。”故要勤修慈悲忍辱美德,以遠離嗔恚過患,是名不嗔恚,即可成就自利利他大事業(yè)。
印光大師說:“瞋心一起,于人無益,于己有損;輕亦心意煩燥,重則肝目受傷。須令心中常有一團太和元氣,則疾病消滅,福壽增崇矣?!薄?正)對治瞋恚等義》
十、不愚癡而多聞增智——愚癡是無明,迷昧,沒有智慧,對事理無所明了,不能辨別是非,不信因果法則,固執(zhí)邪見,無正見正信,胡作亂為。如能接受佛陀教育,增進智慧,便可導入正見,做個事理明白的善人。佛經(jīng)說,修般若慧以對治愚癡,使令遠離邪見,是名不愚癡。
修定,就是通過念佛,或誦經(jīng),或持咒,或靜坐,或參禪等方法,培養(yǎng)一種安定、清凈、祥和、穩(wěn)靜的心態(tài);榮辱毀譽,泰然處之;得失隨緣,不驕不餒;遇事不慌,一心不亂;從容不迫,體動心靜。心靜,則慧生,故能恰當解決人生之種種疑難、困惑與煩惱,走出低谷,走出困境,離苦得樂。所謂大將風度,指揮若定。因此,這種心態(tài),有益于現(xiàn)代人生,是我們學習、工作和生活所必需。因此,要修戒、定、慧。
為什么敲鐘?
佛門、佛事,鐘用于祈壽、感化、超度眾生。在一口佛鐘上鑄有這樣的銘文:“鐘聲聞,煩惱輕,智慧長,菩提生,離地獄,出火炕,愿成佛,度眾生。”
佛寺的鐘多是晨暮各敲一次,每次緊敲18下,慢敲18下,不緊不慢再敲18下,如此反復兩遍,共108下。為何要定為108下?一說是一年有12月、24節(jié)氣、72候(五天為一候),合為108,象征一年輪回,天長地久。另一說是,人有108種煩惱,鐘鳴108響,以盡除人間煩惱。
鐘聲深沉、洪亮、綿長,才能震撼人心。形大體重的鐘基頻低,儲能大,使鐘聲深沉綿長。用加入錫的青銅制鐘比黃銅和鐵制鐘聲音青脆。鐘的下部和鐘唇加厚外張,使聲音向外輻射能力強,就會使鐘聲洪亮。所以,大凡具有感染力的佛事鐘的鐘聲,都是由形大體重、鐘唇厚而外張的青銅鐘發(fā)出的。
敲鐘時,可別忘了耳聞心誦:“鐘聲聞,煩惱輕,智慧長,菩提生,離地獄,出火炕,愿成佛,度眾生。” 如此發(fā)心,福慧雙修,功德無量。
第7篇 寺廟導游詞
閱讀小貼士:本篇共計632個字,預計看完需要2分鐘,共有239位用戶收藏,13人推薦!
寺廟位于遼寧省北鎮(zhèn)市常興店鎮(zhèn)境內(nèi),遼西醫(yī)巫閭山南端,占地13平方公里。北鎮(zhèn)寺廟始建于北魏,盛于中唐,至今有一千五百余年歷史,香火綿延,終日不斷。1986年被批準為宗教 活動場所。
寺廟是融宗教與旅游為一體的著名風景區(qū),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八景十二奇”觀蔚為壯麗。整個寺廟建筑為下院、中院、上院、文殊院、圣水院等諸多禪院。下院建于群 峰環(huán)抱之中,有“干山抱一寺,一寺鎮(zhèn)千山”之說。塵心世俗隨風去,清云談霧繞香煙。中院座落在山腰萬樹叢中,講經(jīng)說法客不斷,晨鐘暮鼓伴蟬鳴。出中院,踏上百 曲云階,經(jīng)讀山軒曲廊,進香殿,過抱曲關,走九道彎棧道,再拾級而上,使可到達上院。上院筑于陡崖絕壁之畔,勢若凌空飛懸,風景絕佳。沿石階而下 ,一片神奇的天地便展現(xiàn)在眼前。數(shù)百米壁間退出一條天然階臺,階臺背靠絕壁,面臨深淵。臺上古寺莊嚴,松蔭蔽日,院內(nèi)清泉垂瀑,霧繞云封。
上院坐落在北部山峰中間的一個橫斷裂石縫中。石縫長50余米,最寬處9米,最窄處不到半米,離山底120多米,距山頂數(shù)十米。中部有人工鑿成的石洞,洞深5.5米,寬高各4米,洞口高2米 多。
據(jù)《東北古跡軼聞》記載:“南海落潮,現(xiàn)一青石佛像。
一千五百多年來,佛教文化在這里弘揚,傳承。神奇故事在這里屢見不鮮:求平安者消災祛病得吉祥;求學業(yè)者平步青云得進取;求仕途者一帆風順 得升遷;求財富者生意興隆速發(fā)即富。 近年來,每日前來降香朝拜,祈福許愿者許愿者摩肩接踵,還愿者絡繹不絕,皆曰:心誠則靈。無一不驗。20__年,寺廟游客超200萬人次,香火之旺 一躍成為國內(nèi)寺廟之首。
第8篇 寺廟導游詞
閱讀小貼士:本篇共計1222個字,預計看完需要4分鐘,共有122位用戶收藏,28人推薦!
各位團友,大家好!
今天,我們要去的景點是陰那山靈光寺。陰那山在離梅州城45公里的雁洋鎮(zhèn)境內(nèi),它與羅浮、南華一同被稱為“粵東三勝”。景區(qū)內(nèi)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4座,還有觀音巖、棋盤石、銅鑼湖等景觀。它的主峰海拔1297米,像五指并聚直指青天,氣勢雄偉,也稱五指峰。許多朋友都去過泰山,知道泰山多高嗎?海拔1500多米,咱們五指峰也就比泰山低200米,夠高的了吧?現(xiàn)在,新修了全長999級的登山通道可以安全順暢的登山山頂。極目遠望,可以看到獅子巖、臥佛嶺等千姿百態(tài)的山峰,唯妙唯俏,嫵媚動人。也有不少游客頭天晚上就登山住在上面,第二天凌晨看日出,當一輪紅日蓬勃欲出之時,霞光萬道,山峰都披上了金色的晨裝,那無比壯觀的感受簡直無法用語言來形容,希望各位朋友下次再來時一定要多留一天去看一看五指峰日出。
陰那山里有一座千年古剎靈光寺,是廣東省五大名寺之一。它的創(chuàng)始人是唐朝高僧潘了拳。他圓寂之后,村上的人就簡歷了寺院紀念他,最初名字叫“圣壽寺”,至今已經(jīng)有一千一百多年歷史。后來在明朝洪武十八年(1385年),粵東監(jiān)察御史梅鼎捐錢擴建,更名為靈光寺,現(xiàn)在正門石匾上所刻“靈光寺”三個字,就是梅鼎寫的。
現(xiàn)在我們來到了靈光寺,它是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大家看,寺廟依山而建,面積相當廣大,有6000多平方米,寺廟上空香煙繚繞,香客和游人不絕。這座寺廟在梅州遠近聞名,除香客之外還吸引大量游客參觀,這是什么原因呢?一個很重要原因是因為靈光寺有“三絕”。第一絕,就是稱為“廣東寶村”的“生死柏”。大家已經(jīng)看到寺前有兩棵相同高度的巨大柏樹。一棵枝葉繁茂,一棵卻光禿禿的,甚是奇異。你看那棵活的有30多米高,據(jù)說是創(chuàng)始人潘了拳親手種的`,樹齡達1100年以上,至今枝葉繁茂;而另一棵雖然已經(jīng)死了300多年,卻幾乎是同樣高大,依然傲然挺立,枯死而不腐,是不是令人嘆絕!前幾年,珠江電影制片廠曾拍過一部電影《生死樹》,就是以這兩棵樹的故事為背景的。第二絕要走進大殿里面來看,這是主殿大雄寶殿,這里香火經(jīng)常都是很盛,但是大家有沒有感到香煙熏人?沒有。這是什么原因呢?請大家看大殿的頂,就是這殿頂?shù)脑寰鸬淖饔谩_@個藻井,是用1000多塊精致的長方木構(gòu)成的螺旋形藻井,俗稱菠蘿頂,結(jié)構(gòu)巧妙奇特,是寺廟建筑藝術的杰作。在我國這樣的蘿卜頂只有兩處,另一個就是鼎鼎大名的北京天壇的方形藻井,而不會使殿內(nèi)的人被煙嗆著。第三絕是大雄寶殿后面的山上綠樹繁茂,但大殿屋頂上卻沒有一片樹葉,這究竟是寺廟原因?至今仍是個迷,有沒有哪位能解這個謎呢?
由于政府重視和海外僑胞的資助,靈光寺現(xiàn)在已經(jīng)修整一新,除大雄寶殿外,還有金剛殿、羅漢殿、觀音閣等,近來還修建了“三柏軒”、“觀音閣”,等像,又重建了山門、歇石亭、陶茶亭、古銀橋,使古跡又添了新風采,靈光寺在梅州人的心中是非常被看重的,當年許多梅州人飄洋過海外出經(jīng)商,出門前都要到這里來燒炷香,特別是到那棵生樹腳下放一大串鞭炮,希望遠遷的家族像這棵千年古樹一樣生機盎然。如今這樣的活動都常有進行,那鞭炮長得足有十幾米。下面給大家細細瀏覽。
第9篇 寺廟導游詞
閱讀小貼士:本篇共計490個字,預計看完需要2分鐘,共有101位用戶收藏,29人推薦!
沿著許公塔繼續(xù)前行,有一上尖下寬的巨石臥在路邊,名為拴馬石,上面有一圓洞,即用來拴成繩的,因為寺廟為圣地,不許牲畜入內(nèi),所以人們在朝拜時,都要把馬匹拴在此處,古人曾說過,來到此地“文人下轎,武官下馬”,以表示對清靜之地的尊重。過了拴馬石,古跡斑斑的古塔就是八仙塔,高為十三米,六角十一級,塔的四周有八仙的浮雕,正面是南
極仙翁,此塔建于清康熙年間,是由開山祖師劉太琳的俗家?guī)煹芎閷④姙槠浯蜃藿ǎ恳淮蝿⑻赵诖舜蜃鴷r都是心神不寧,之后才恍然大悟,自己的功德再高也不能居于八仙之上,于是放棄此塔,至今成為無量觀中為數(shù)不多的風景塔之一。在八仙塔之上有座潔白素雅飛彌漫著道教氣氛的白塔為“葛公塔”,建于民國土8年,是由愛國將領張學良將軍和一些國民黨高級將領為葛月潭道人所修建的,此塔高為8.78米,為密檐卷云式建筑,從塔基至塔頂全部使用細晶花崗巖修建,六面塔壁鑲嵌著用漢白玉雕刻的葛公生前親手繪制的蘭草和幽竹的浮雕,塔前刻有“淡泊寧靜”四字,是出自于諸葛亮的一副“淡泊以銘志,寧靜而志遠”以代表葛公一種超脫的境界?!昂辇埵澜缣焓曲Q家鄉(xiāng)”是說自己象云野鶴一樣脫離了軍閥混戰(zhàn)年代世俗的紛爭,最終來到仙境無量觀。
第10篇 寺廟導游詞
閱讀小貼士:本篇共計414個字,預計看完需要2分鐘,共有264位用戶收藏,14人推薦!
千山,古稱積翠山,又名千頂山、千華山、千朵蓮花山。千山是長白山的支脈。南北綿延200多公里,縱貫整個遼東半島。自古以來就有“無峰不奇,無石不峭,無寺不古”之譽。千山為“園林寺廟山岳型風景區(qū)”,被譽為“東北明珠”。千山宗教文化歷史悠久早在1400年前北魏時期,千山就有佛教徒的蹤跡,隋唐代起有了廟宇建筑,到遼金已發(fā)展成遠震遼左的著名佛教勝地。“祖越”、“龍泉”、“香巖”、“中會”、“大安”五寺,在明代已很出名。到了清代道教進入千山,使千山的廟宇有了進一步的增建,發(fā)展到七寺、十二觀、九宮、十庵。千山廟宇布局巧妙,建筑宏偉。
千山人文歷史遺跡頗多千山歷來是引起人們向往的名勝之地,不僅有唐太宗李世民駐蹕和薛禮兵營遺址,還留下清帝康熙和乾隆游歷的足跡和詩篇。名貫三江的關東才子清太史王爾烈,曾在千山龍泉寺讀書,至今還保留他的書房。明清時的官宦、名人也曾紛紛來游,并題有許多匾額和詩詞贊美千山。就連《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在《棟亭詩抄》中,也把自己的籍貫用“千山”二字標出。